紫禁城乾清宫内,气氛凝重压抑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殿内的空气好似都被无形的压力凝固了。多尔衮高坐于主位之上,面色阴沉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手中那份加急战报被他紧紧攥着,纸张在他的怒力下褶皱不堪,指节因用力过度而泛白,额头上青筋暴起,犹如一条条愤怒的小蛇,周身散发着令人胆寒的森冷气场,仿佛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随时可能爆发。
“啪!”多尔衮猛地将战报狠狠掼在地上,双眼圆睁,眼球似乎都要瞪出眼眶,怒声咆哮:“这简直是我大清的奇耻大辱!我纵横沙场多年,南征北战,历经无数恶战,何曾见过如此惨败?我大清铁骑,那可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竟被小小民义军打得丢盔弃甲,南方多地接连沦陷,大好河山被他们肆意践踏,你们都给我说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震得众人耳鼓生疼,那充满愤怒与威严的吼声,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寒而栗。
议政王大臣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暴怒吓得浑身一颤,如同一群受惊的鹌鹑,纷纷低头,大气都不敢出,大殿内一时落针可闻。他们深知多尔衮此刻的怒火犹如熊熊燃烧的烈火,谁要是触了霉头,必将被这怒火吞噬。
孝庄太后坐在帘后,黛眉紧蹙,眼神中满是忧虑。她轻咳一声,声音虽不高,却打破了这令人压抑得近乎窒息的死寂:“摄政王,当下局势十万火急,南方败局若不能及时挽回,我大清根基恐将动摇。这就好比大厦将倾,若不及时修缮,必将轰然倒塌。当务之急,是尽快商讨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孝庄太后的话语中透着沉稳与睿智,她深知此刻的局势严峻,必须冷静应对。
顺治皇帝虽端坐在龙椅之上,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皇冠,但因年纪尚幼,面对如此严峻的危局,除了面露无助之色,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多尔衮身上。他的眼神中满是惶恐与迷茫,犹如在暴风雨中迷失方向的小船,渴望能找到一座坚实的港湾。
多尔衮深吸一口气,胸膛剧烈起伏,强压下满腔怒火,那原本如同燃烧着火焰的目光,此刻如利刃般扫视着殿内群臣,沉声道:“诸位,都别愣着了,畅所欲言,说说你们的想法。”他的声音中仍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愤怒,但也透露出一丝期待,希望群臣能为他分忧解难。
范文程,身为清廷大学士,向来足智多谋,素有“智囊”之称。他率先出列,身形微微前倾,恭敬地说道:“王爷,民义军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且联合各方势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其实力绝不可小觑。依臣愚见,我们首要任务是深入探查其虚实。这就好比下棋,只有摸清对方的棋路,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我们必须彻底摸清他们的兵力部署、战术策略以及内部关系,咱们才能制定出有的放矢的应对之策。”范文程的眼神中透着睿智与冷静,他的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
多尔衮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那轻轻的点头动作,仿佛是对范文程观点的认可,又像是在催促他说出更多的良策。
范文程接着说道:“我们可挑选一批精锐密探,这些密探必须身手敏捷、机智过人,且对南方地形和民情熟悉。他们乔装打扮后混入南方,如同潜伏在黑暗中的毒蛇,悄无声息地收集情报。这些密探需从民间、敌方阵营等多个渠道收集情报。同时,充分利用我们在南方苦心经营多年的眼线,那些眼线就像我们散布在南方的触角,密切关注民义军的一举一动,做到知己知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主动。”范文程说得头头是道,双手还不时地比划着,仿佛在勾勒一幅清晰的情报收集蓝图。
孔有德,定南王,一直负责清军在广西等地的军事事务,此刻向前一步,身形挺拔,急切地说道:“王爷,臣愿亲率麾下精锐,即刻南下,与那民义军正面交锋。臣定要将他们杀得片甲不留,以雪我大清之耻!”他眼神中燃烧着急切与不甘的火焰,那火焰仿佛能将民义军烧成灰烬。他一心渴望通过一场大胜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在他心中,战功就是他在清廷立足的根本。
吴三桂,平西王,目前其势力长期镇守贵州等地,手握重兵,他轻抚胡须,一副老谋深算的模样,不紧不慢地缓缓道:“王爷,如今这民义军联合多方,势力早已今非昔比。若我们贸然进攻,恐怕正中他们下怀。依臣之见,我们不妨先从分化他们的联盟入手。仔细寻找其内部矛盾,就像在坚固的堡垒中寻找裂缝,再伺机各个击破,方为上策。”吴三桂心中自有一番盘算,他深知自己的兵力是他的底牌,绝不能轻易损耗,所以更倾向于用智谋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