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战事最终在11月初停了下来。原本以为的可能对自己的大规模反扑没有到来,等了十几天后,李志坚的心也定了下来,日军暂时应该是没有精力来针对他了。
在武汉会战之后,现在中国方面舆论有一种主流的论点:“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虽然不乏为自己继续打气的味道,在李志坚心里对这个观点也是深以为然。
日军在武汉会战中实现了占领武汉的战术目的,占领区又扩大几十万平方公里。新占区需要更多的部队驻守,日军只能优先在作为与中国军队对峙前线的鄂西驻守相当数量的有力部队。其余地方重要性只能暂时向后放,派大军报复已经改编为43军的暂一军,也被放在了靠后的位置。
且在整个武汉会战期间,日军的伤亡非常大,伤亡以十万来计算,日本的人力资源在短时间内被极大挖掘,暂时不敢继续从国内抽调生力军过来。
而在前线的日军官兵,即使活下来的人,也基本人人带伤,并且经过几个月的连续作战,早已经疲惫异常,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部队根本没剩下多少战力。距离43军最近的第三、第十 、第十三、第十六等几个师团,经过几个月的大战,损伤都惨重,都需要重新补充人员、物资,进行休养,所以当下也没有精力去报复43军。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日军的前线的物资基本耗干,而日本国内的钱袋子也空了。
这一次会战,日军的损耗是非常大的,日军所花费的军费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无数的军械、弹药、粮食、药品等花费,人力的费用,战死人员的善后费用,将日本多年的积累全部消耗,日本的财政负担空前加大。这样给前线补充物资的速度,在大战之后也就慢了下来。
所以综合来说,日军会暂时消停一段时间。
趁着此机会,现在已经成了43军军长的李志坚,对部队开始了新一轮优化。
之前将所有支队扩编为团后,每个旅下辖五个团,在新兵补入将空编都补齐后,每个旅的人数都超过了一万人,这对于刚从团长提升起来的几个主持工作的副旅长来说,这种超过万人的大兵团指挥绝对是超出经验和能力之外的。所以后面一段时间的作战,大多都是几个师长和副师长亲自带队组织。
战时不敢对指挥体系进行太大变动,现在战事暂时消停下来,就必须及时进行调整。
首先李志坚将每个旅恢复到了三个团,这样新六师和新七师也与晋绥军其他师一样都成了两旅六团的结构。
对于剩余的八个步兵团,李志坚向阎锡山又申请了两个暂编旅的空头编制,抽出六个团分入这两个旅中,这样就又有了一个师的架子。对于两个暂编旅旅长李志坚也没有合适人选,就让新六师、新七师的两个副师长兼任。
至于其他两个团,暂时由军部直属来承担辎重运输任务。现在43军的物资太多,需要有专门的部队来管理运输这些物资。
其次,对全军的武器装备进行部分调整。
先是给所有的步兵团都配备炮兵营。之前是有的团有炮兵营,有的没有,这次全部配齐,从炮兵团中抽出军官来担任几个新成立团属炮兵营的主官。
炮兵营属于技术兵种,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胜任这种专业部队的主官,虽然炮兵团的军官李志坚大多还不怎么熟悉,但是这次还是进行了破格提拔。
不过各步兵团中炮兵营的装备并不都一样,除了都装备一个迫击炮连外,其余装备就有所差别。
由于现在是黄泛区中,除了迫击炮外,就数九二步兵炮轻,整炮只有四百多斤,一匹骡马就可以拖曳,可以保证在黄泛区中的快速机动。
全军缴获了二十多门九二步兵炮,现在这种炮的弹药也足够。李志坚决定在两个暂编旅六个团中都编入四门,增加在黄泛区中的机动性。
其余的步兵团的中装备的还是两门七十五毫米的山炮,以及两门战防炮。不过装备的山炮,有的是太原兵工厂生产的,有的是缴获日军的,好在口径一致,炮弹可以通用。
在机枪方面,战前购买的德制mG34机枪,给教导旅和新三师留下一些,加上战斗中的折损,现在剩余的已经不多,并且继续外购受限,只能优先供给特战队。
其余部队只能全部换装,重机枪使用晋造三八式重机枪和缴获的日式九二重机枪,轻机枪则是用的晋造仿捷克式机枪,现在这种轻机枪数量不足,就用缴获的日式歪把子补充。
步枪用仿照日本步枪的晋造六五式步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