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经讲了
西南f4,东北四省,甘肃宁夏青海,内蒙西藏新疆以及两广港澳的修行门派。
分别为,
四川:铁剑门,青城山,峨眉山,哥老会,灌江庙,美姑盟,火神派,药王谷八大派。
重庆:唐门。
贵州:布依摩教,五毒教。
云南:天龙寺,点苍派,雪山派,沐王府,无量宫。
辽宁:净衣派,神龙派,马仙会。
吉林:天池派,棒棒帮,渤海派。
黑龙江:极乐谷,冰火派。
海南:南海派
甘肃:灵鹫宫,崆峒派。
宁夏:回教,一品堂。
青海:青海剑派,血刀门,明教,昆仑派。
西藏:密宗。
内蒙:黄金家族。
新疆:天山派,哈族,维族。
广西:腾蛟庵,华光派,青罡派,红莲派,壮族摩教。
广东:两广武术会,十星教,红林大教,六壬派,珠海普陀寺,新广东帮。
香港:和联胜。
澳门:赌皇斋。
以上共计51个门派。
今天讲讲湖南和湖北的门派。
湖南和湖北的这个湖,是洞庭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地跨湘、鄂两省,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由长江荆江流入,汇入长江,根据2023年4月23日研究院官网显示,流域面积26.33万平方公里,是长江仅存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之一,根据2023年4月21日政府官网显示,湖泊面积有2691平方公里,大致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三部分,素称鱼米之乡,滨湖盛产稻谷,有鲤、鲫等鱼类,有白鹤、白头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泊。
洞庭湖是7000万年以前燕山运动导致洞庭湖区地壳上升,洞庭凹陷成湖,1860年全盛时期湖面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1988年8月“洞庭湖—岳阳楼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
洞庭湖相关诗句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着名书画家米芾所绘的《潇湘八景》中“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就是描绘的洞庭风光。
史载,洞庭湖原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春秋时,梦在楚方言中为“湖泽”之意,与漭相通),本为华夏第一大淡水湖。当时的云梦泽横亘于湘鄂两省间,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故司马相如 《子虚赋》有“云梦者八九百里”之说。后由于长江泥沙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分,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着浩瀚的水面,称之为洞庭湖。
洞庭湖在地质史上虽与江汉平原的云梦泽同属于“江汉——洞庭凹陷”,但在历史时期,它是作为一个独自的水系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属于古云梦泽的范围。《山海经》:“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称洞庭为平野。说明当时湘、沅、澧诸水在洞庭山(今君山)附近与长江交汇,洞庭湖地区还只是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只是后来环绕君山的所谓“洞府之庭”形成了一个大的湖泊,始有洞庭湖之称。1957 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战国 楚怀王六年(前323 年)制“鄂君启节”,所述舟节西南水路铭文为“自鄂(今湖北鄂城)往:上江、入湘、入资、沅、澧、油”。从舟节铭文水流交汇不及入湖来看,与《山海经》、《庄子》所载洞庭平原的自然景观也是一致的。
《水经》记载:澧水“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东入于江”;沅水“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入于江”;湘水“又北过下隽县西,……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资水“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说明在君山西南的资、沅二水交汇处,有湖泊的存在。战国时屈原在《楚辞·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当即指此湖。只是由于那时这一夹在沅、资二水之间的湖泊水体很小,尚未为人所注意,因而《尚书》、《周礼》、《尔雅》、《吕氏春秋》、《淮南子》等都未把它列入古代有名的泽薮之内。
东晋、南朝之际,随着荆江内陆三角洲的扩展和云梦泽的日趋萎缩,以及荆江江陵河段金堤的兴筑,强盛的长江来水,向荆江南岸穿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