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黄籙斋圆满之后,诚邀一千两百位神明来临法会,号曰“罗天大醮”。
此处“罗天”指“大弥罗天”,乃三界四梵以上最高处的天界,在《灵宝经》中称之为“三界之上,渺渺大罗”是生成宇宙的“梵炁弥罗”之境。
同时,“罗天”又寓“罗天地海岳神明”之意,诚邀的一千二百位神明涵盖了三清境、四梵天、星空界、三界、四府、阳寰、水国、酆都等“三府”各处主要圣尊。
设“罗天大醮”,就是在黄籙斋之后,用实际的物质供养表达“质信”,并“投龙进简”效信山川,向神明表达由衷的感谢,以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目前,有史可考的“罗天大醮”,可追溯到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一月,在大明宫三殿前举行罗天大醮,其夜及晨,有龙见于御座,鳞甲脚迹遍于褥,上以其褥示朝臣。
晚唐杜光庭《广成集》中收录有“罗天醮岳渎词”、“罗天醮太一词”、“罗天中级三皇醮词”,并明确述有“修黄箓宝斋,备罗天大醮”,这样的定式应在唐代已具一定影响力。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九记载,宋朝真宗皇帝时期,尊崇道家,特命王钦若修定“罗天大醮”细则。于天禧元年(1017) 春正月,令全国诸路分设“罗天大醮”。先建道场,前七日为了体现君王的仁政与斋法,禁屠宰、刑罚,止凶秽,坊市三日不得饮酒食肉。军校、牙将、道释、耆寿,悉集寺观、军营、民舍,于门庭设香烛望拜,应是举全国之力,同时举办“罗天大醮”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