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生,这就叫作“化民”。“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蜀王鳖灵也是这样的化民,“灵死,其尸溯流而上,至汶山,忽复生”。这种死而复生的观念,后来演变为道教的尸解之说。《后汉书·王和平传》李贤注云:“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
氐羌民族的这些仙道传统,被张陵道教继承发展,其长生不老的观念遂成为中国道教思想的核心。
其四,驱鬼降魔的原始巫术。
在巴蜀氐羌民族中,驱鬼降魔的鬼道巫师有极大的势力。他们为人们驱鬼去邪,治病却疾,祈神求福,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东汉时张陵在西蜀创道,其基础就是氐羌民族的鬼道。
《后汉书·刘焉传》说:“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张陵学道的鹤鸣山,在今成都大邑县境内,两汉时属益州蜀郡江原县。这一带多为氐羌民族居住,有什么“道”可学呢?
据李膺《蜀记》记载,张陵在鹤鸣山学道,“避病疟于丘社之中,得咒鬼之术书,为之,遂解使鬼法”。这里所说的“丘社”,当即鹤鸣山中的一巫教团体,“咒鬼之术书”即是氐羌民族的巫经。张陵进入了这一团体,学习咒鬼治病的巫术。据载,张陵在山中精思炼志,感动太上下凡,授以印剑法簶,此太上即为太上老君的化身李弘。《老君变化无极经》曰:
“木子为姓讳口弓,居在蜀郡成都宫。赤名之域出凌阴,弓长合世建天中。乘三使六万神崇,寘列三师有姓名。二十四治气当成,分符券契律令名。诛符伐庙有常刑,老君正法道自明,仙官簿录随所请,阴阳中经无人明。”
正是在老君神授的名义下,张陵正一盟威之道应运而生。
汉安帝元年(142年)张道陵托言太上老君亲降,授“三天正法”,命其为“天师”;同年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命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又托言太上老君于汉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区机构):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嘱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于是张道陵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进而设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宰守。从这时起,道教开始有了正规教团组织“正一盟威道”,后世也称之为“天师道”。
《云笈七签》中说,张道陵于临邛县渠亭山赤石城潜修静思,“有千乘万骑来下至赤石城前,金车羽盖步从、龙虎鬼兵,不可称数。有五人,一人自言吾是周时柱下史也,一人自言吾是新出老君也,一人云吾是太上高皇帝中黄真君也,一人言吾是汉师张良子房也,一人言吾是佐汉子渊天师外祖也。子骨法合道,当承老君忠臣之后,今授字鬼号,传世子孙,为国师抚民无期。”
张陵得道创教,就是继承了上古以来盛行巴蜀地区的巫术。他说:“我受于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谓之新者,物厌故旧盛新,新出名异实同。学正除邪,仍用旧文,承先经教,无所改造,亦教人学仙,皆用上古之法。”
这位降授正一道法的新出老君李弘,他世世为帝王师,临危济厄。《太上洞渊神咒经》说:“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乐。”李弘就是重建太平盛世的太平真君,《太平经》中称之为“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唐李少微曰:“圣君者,金阙后圣太平李真君也。讳弘。来劫下为人主,故预称后圣君也。《尹氏玄中记》曰: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宫,一号天皇大帝,一号太乙天尊,一号金阙圣君,天地万物,莫不由其造化焉。”究其宗教的深层含义,李弘就是老君的化身,就是开劫度人的“新出老君”。
这位新出老君,不仅是张角、李弘等教派的精神领袖,亦是张陵道教的天命所在。汉晋时期的巴蜀道教,无论是三张的正一道,还是李弘的李家道,他们都是在太上老君神授天命的旗帜下,致力于开劫度人,建立一个以道教信仰为主体的太平王国。
当时巴蜀地区人鬼杂混,巫妖横行,残害百姓,时西城房陵间,“有白虎神好饮人血,每岁其民杀人祭之,真人召其神戒之,遂灭。”梓州有大蛇害民,北平山有猛兽扰户,张陵降而伏之。
青城山为鬼魔盘踞的“鬼域”,有鬼城鬼市。传说张陵亲率弟子,扫荡鬼域龙宫,降伏诸天鬼魔,张道陵在青城山上设下道坛,鸣钟扣磬,呼风唤雨,指挥神兵和这些恶鬼大战。他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变成了莲花。鬼众又放火来烧,张道陵用手一指,火焰又烧了回去。鬼帅一怒又招来千军万马重重包围,不料张道陵用丹笔一画,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