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到周朝,在汉代的《礼记》中,就有关于吃芥末的描述:
“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芥,芥酱也。”
芥末,又称芥子末、芥辣粉,一般分绿芥末和黄芥末两种。
黄芥末是芥菜的种子研磨而成。芥末微苦,辛辣芳香,对口舌有强烈刺激,味道十分独特,芥末粉润湿后有香气喷出,具有催泪性的强烈刺激性辣味,对味觉、嗅觉均有刺激作用。可用作泡菜、腌渍生肉或拌沙拉时的调味品。亦可与生抽一起使用,充当生鱼片的美味调料。
黄芥末原产于中国,历史悠久。从周代起就已开始在宫廷食用,自古以来都被当作一种自然药草,后传入日本。因为日本为岛国,吃海鲜的人很多,所以在日本得到发展。而绿芥末,原产日本,是用植物山葵的根茎磨成的酱。
据史料记载,酱油文字上最早能追溯到中国的西周时期。最初的酱油是由动物肉剁成肉泥腌制而成,其制作过程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似《周礼·天官·膳夫》有载,天子的饮食分为饭、饮、膳、馐、珍、酱六大类。它们也一起构成了《大雅·行苇》中的“醓醢以荐,或燔或炙”。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大豆可以制成类似的风味物质,而且成本更加低廉,因此逐渐普及开来。大豆酱油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制作成本,也使得酱油这一调味品走入了千家万户。
秦汉时期,出现了类似于酱油的调味料,在东汉崔寔撰写的《四民月令》中就有提到“……可作诸酱、肉酱、清酱”;北魏末年贾思勰编纂的《齐民要术·卷八》也记录了调味料“豆酱清” 。根据原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农史学家缪启愉先生考证,所谓的豆酱清或清酱是从豆酱中提取出来的清汁,与酱油类似,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 。
唐宋时期遵循“春曲、伏酱、秋油”的方法来酿造酱油,其实就是春天制曲,秋天榨油,而南派酱油研发工艺也分为六大工序,选豆、蒸豆、摊凉、制曲、入料和抽油这六道环节来完成。
而酱油也随着佛教僧侣之传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中国酱油之制造,早期是一种家事艺术与秘密,其酿造多由某个师傅把持,其技术往往是由子孙代代相传或由一派的师傅传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酿造法。
日本文献中最早使用酱油一词的是1597年的《易林本节用集》,但酱油的生产法,可能在此之前已由中国传入日本,大概是公元755年后,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