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不顾势单力薄,率师北伐,终因寡不敌众,在婺源被俘,后被清廷杀害。
经济状况
- 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郑氏家族的对外贸易收入,但仍难以满足庞大的军费开支。
- 赋税政策:为弥补财政缺口,继续征收“辽饷”“正饷”“助饷”等,甚至提前征税,名曰“预征”,给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
文化方面
- 文化交流:隆武帝积极联络各方,包括派人到澳门请求葡萄牙的军事支援,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接触。
- 思想激励:隆武帝本人志在复兴明朝,其行为和决策对当时的社会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激励作用,激发了部分民众的抗清热情和民族意识。
政权灭亡
1646年七月,清军攻下浙东浙南后立即挥师南下,郑鸿逵放弃仙霞关逃回浦城,郑芝龙暗中与清军接洽投降,撤兵到安平镇,福建门户敞开,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军追获擒杀,隆武政权灭亡。
————
绍武政权:
政权建立
- 背景:1646年,隆武帝朱聿键被俘殉国,其弟朱聿鐭逃至广州。而此时,其他南明势力在广东肇庆推举桂王朱由榔为监国,后朱由榔逃往广西梧州,广东出现权力真空。
- 建立:同年十一月初二,南明大学士苏观生、隆武辅臣何吾驺等拥戴朱聿鐭监国于广州,初五,朱聿鐭匆忙称帝,改元绍武。
政治状况
- 内部权力争斗:政权由苏观生把持,为争帝统,与永历政权互不相让,引发内战,严重消耗南明内部力量。
- 官员选拔混乱:为拉拢人心,仓促间大肆封官,“除官数千”,但官员素质良莠不齐,且多为苏观生亲信,导致政治腐败,统治基础薄弱。
军事情况
- 军事力量构成:主要兵力除广东总兵林察所部外,还招抚了郑、石、马、徐四姓海盗为官军,军队成分复杂,纪律性差。
- 军事行动:与永历政权兵戎相见,在三水县等地展开内战,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也削弱了自身抗清力量,面对清军进攻时,难以形成有效抵抗。
经济形势
- 财政困境:绍武政权统治区域主要限于广州及周边地区,财政收入有限。同时,为维持政权运转和军队开支,不得不加重百姓负担,导致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
- 经济破坏:战争和动荡对当地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商业停滞,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经济陷入困境,无法为政权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化方面
- 文化活动受限:由于政权存在时间短暂,且处于战争动荡之中,文化活动受到极大限制,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成果。
- 文人志士的抗争: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文人志士坚守气节,以诗文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清政权的抵抗情绪,展现了不屈的民族精神。
政权覆灭
1646年十二月十四日,清军以十四骑伪称援兵赚开城门,大队蜂拥而入。苏观生急召宿卫百余人抵敌,次日,广州落入清军之手,朱聿鐭及苏观生等皆自缢而终,绍武政权仅维持四十一天就宣告覆灭。
————
永历政权:
政权建立
1646年,隆武帝朱聿键被害后,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戴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元年。
发展历程
- 初期困境:政权建立初期,面临清军的强大压力,朱由榔多次逃亡,1647年正月,李成栋部占领梧州,丁魁楚投降被杀,永历朝廷处境艰难。
- 第一次抗清高潮:李自成余部与明军联合,1648年,各地抗清力量纷纷响应,收复了湖广、桂部分地区,大明名义控制区域扩大到七省,还包括北方三省一部以及东南沿海岛屿。
- 大西军联明抗清:1652年,永历政权接受张献忠部将孙可望、李定国联合抗清建议,以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明军展开全面反击,李定国取得靖州大捷、桂林大捷、衡州大捷等,刘文秀出击四川也取得胜利,同时东南沿海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二次抗清斗争高潮。
- 内部纷争与衰败:孙可望妒忌李定国战功,逼走李定国,后孙可望谋篡位,引发内讧,兵败后降清,西南军事情报尽供清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