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兵讹钱的大计,竟然是在银子数量上泄了底。
恼恨自己见识太少,有眼不识泰山的祁六,正犹豫要不要厚着脸皮,再度去阮家府上试一试。
不想街面上跑来一人,上前便深鞠一躬,张口说道,家主阮守林,请他回去再商量商量。
祁六很意外,同时也惊讶于对方的眼力,大街上这么多人,你因何能认出六爷来?
是不是六爷霸气露的有点厉害,离老远就感觉得到?
对方撇了撇嘴,无语的左右望了望。
原来啊,为了省钱,祁六这伙人来到大梁后,没找客栈待着,而是在房前屋后的檐底下,就地歇息。
吃饭吃的馍馍咸菜,为了晚上能睡个好觉,一百来号人正准备搭窝棚。
知道的,晓得他们是起事义师,不知道的,还以为哪里闹了饥荒,逃过来的难民。
那么阮守林,为何会改变主意,派人将祁六请回去呢?
这就不得不提,前些天从虎塘出发的北伐大军了。
作为地方士族鼎力支持的北伐主力,胡泰被寄予厚望,甚至在尚未抵达应北的前提下,那里的诸多城池,就在地图上,被各家士族瓜分完毕了。
胡泰、方平,一武一文,算是整个应南官场上,品级与官职最大的存在,背后,也均有士族作为依仗。
但有句话说得好,亲兄弟也得明算账。
同为士族豪门的各个家族,彼此也存在竞争。
这次北上抢占地盘,谁家也不肯吃亏,明里暗里,都没少谋划。
方平深知胡泰对自己不满,生怕其拿了兵权,离开虎塘就此出走,或来个倒戈一击,取自己而代之。
因此这次,他给予胡泰大将军头衔之际,特意任命了五名亲信,作为大军督军。
甚至还让孙愈出面,以主公身份,分别给了五人五柄剑,赐名斩将剑。
顾名思义,斩将剑,就是可以斩杀大将军的剑。
一旦觉得大将军有犯上、专权、忤逆的言行举止,便可用此剑先斩后奏。
安插完督军,方平依旧不放心,又把降将冲世凌推举出来,任他为胡泰副将。
这算盘打得好。
两人手段水平都差不多,能够起到制衡作用。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点心思,那就是方平对出任督军的儿子方少名交代了,此次北伐,成也好败也好,胡泰这个人,都不能活着回来。
方平希望彻底掌控虎塘,把军权也集中在自己手里,好让所有士族只能选择自己,再无旁的打算。
所以这一次领兵,甭管胡泰有错没错,持掌‘斩将剑’的五名督军,就是送他去阴曹地府的阎王爷。
方平此举,说不上低劣,也谈不上高明。
为集中权力,杀掉碍事者,在历史中很常见。
但同室操戈,最最重要的就是隐蔽。
只有隐忍得当,才能在关键时刻猛烈一击,打对方措手不及。
方平有些大局观,但做事总忽略细节,‘斩将剑’此名一出,别说胡泰了,就连在涴江打造战船的徐道覆,都感受到了他的杀意。
虽未声张,全应南的人都意会了此心。
只有方平自己沾沾自喜,觉得骗过了所有人。
胡泰是谁?
那可是敢于同南罹合谋,欺骗整个应国的人!
胆量、见识非同凡响。
别说取那么明显的‘斩将剑’了,方平随便咳嗽一声,或是递过来的眼神,他都能从中瞧出诸多信息。
哼,弄几个乳臭未干的臭小子,也想夺我的权?
心知肚明的胡泰,对此极为不屑。
大军开拔之后,胡泰脸上始终带着浅笑。
行军路线,人事安排,粮草渠道等问题,他从不定夺,每每都要询问冲世凌,以及五名督军的意见。
赶路的时候,还总是让方少名与他同车共行。
方少名喜欢诗词,胡泰就与他聊诗词。
聊到兴头上,胡泰就会一脸懊悔的表示:某与贤侄相见恨晚,若非受制军规,定要与贤侄一醉方休。
最初,方少名对他很防备,毕竟在家里的时候,方平没少说胡泰的坏话。
所以在方少名印象中,这人是个满肚子坏水,一心想将老爹搞垮台的恶棍。
可随着大军越走越远,两人接触时间越来越长,对诗词的见解越来越合契,方少名的印象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