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跪在朱高煦面前,又是请罪,又是自责。
“臣竟然被小儿辈(指朱瞻基)耍了,没能完成殿下交给我的大事,臣罪该万死。”王斌那日被水冲走,运气好,竟然被他攀住了河岸边的一块石头,侥幸得活。
现在王斌反复请求朱高煦将自己正法,以正军心。
朱高煦不置可否,王斌是他的大将,杀了他颇为可惜。
“是我小瞧了我那大侄儿,我早应该派大军前去拦截的。”朱高煦叹道。
朱高煦如果在一接到朱高炽死讯时,就派大军截杀朱瞻基,然后传檄山东,能卷多少兵卷多少,接着率大军去京师即位。
然后北都群臣就会陷入不知道选谁即位的尴尬,或者选仁宗的嫡次子越王朱瞻墉,或者援兄终弟及之例,请朱高燧进京登基(朱棣的嫡次子)。总之要么使大明再次爆发内战。要么只能拥护朱高煦,迎立朱高煦为皇帝。
朱高煦估摸着以他靖难时的威望,武臣们应该会一面倒地顺服他。
就算有文臣逃出去,带上朱高燧去南京登基,由于赵王封地在彰德府(河南安阳),行程要比他从山东去京师要远得多。
等到朱高燧在南京登基,自己这边恐怕已经整顿好朝局,随时可以南下出兵“平叛”了。
如果真能截杀朱瞻基,那皇位几乎是十拿九稳啊。
朱高煦默默地叹道。
朱高煦问众人,“现在本王手中兵马一共就三个卫,两万人都不到,往哪里打?打德州还是取济南?”
德州是大运河与官道的交汇点,攻占德州,就可以抵挡朝廷平叛大军南下。
济南则是政治意义更大一些,毕竟是山东首府嘛。
王斌急于戴罪立功,他提议倾尽所有兵力,攻取德州,先击退朝廷的大军,然后再图济南。
朱恒则表示反对,“济南有都指挥靳荣为内应,大军一到,里应外合,旦夕可下。拿下济南,城内的兵甲士卒皆可为我所用。况且,拿下济南,整个山东震动,归顺殿下的义士肯定摩肩接踵。届时实力大增,再与朝廷大军决战不迟。”
朱高煦果然心动,便留三千人守城,其余一万五千人直奔济南。
济南城,大白天城门紧闭。
往日繁华的街道上人影全无,偶尔有几个人出没,也是匆匆跑过。
山东都司指挥同知刘忠正在济南卫的营门口踱来踱去,营中是召集起来的卫所兵,除去逃亡又没勾补上的,差不多刚好五千人。
刘忠之前随同赵辉平叛,因功升迁为本都司指挥同知。
现在汉王大军已经杀了过来,沿途几个县要么被攻破,要么开城投降,大军已经杀到了济阳,听名字就知道离这里已经不远了。
刘忠在营门口,就是在等山东都司都指挥使靳荣。
其余诸将纷纷在营内等着了,就等靳荣赶来议事,决定战守事宜。
终于,靳荣骑着马悠悠来到了营门口。
刘忠恼怒万分,可靳荣毕竟大自己半级,嘴上还得留点分寸,只是讥讽道:“将军可是刚去游玩了大明湖?”
靳荣也不是傻子,听出刘忠的不满,不过他也没发怒,反而笑道:“刘将军莫要冤枉我,这不是我刚亲自去看了下府库,看看兵器甲胄粮草是否齐备,没兵器粮草如何打仗啊?”
刘忠面上一红,觉得反倒是自己错怪了靳荣。
“对不住,是某错怪了将军,不过营中诸将,都已召集,正等着将军您发号施令呢。”
“好说,好说!”靳荣笑道。
靳荣是都指挥使,下面还有四个指挥同知,还有指挥佥事,具体到卫,还有指挥使、千户等将校,大大小小几十人,都在等着靳荣部署指挥。
见靳荣终于到了,刘忠迫不及待提出他的看法。
“以我浅见,朝廷此时应该已经发兵了。山东都司共有八卫、四所,汉藩起事,青州府以东卫所兵可以向青州集结,威胁其老家乐安州。而济南府以西各卫所,则向我们济南靠拢,若汉藩来得太快,来不及进城协防的,那可至兖州或聊城驻军观望,再图援救。”
刘忠的想法可谓切中要害,光山东都司一省的卫所兵,兵力总和就要多过汉王,只要将其集中运用起来,不说平叛,打得有来有回那是绰绰有余的。
然而!山东都司理论上是山东各卫所的都指挥衙门,但实际上只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一切调兵行为还得朝廷任命的大将军到了后,才可以调兵遣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