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之所以反对开海,除了他是东南士绅的代表以外,也是表达对之前下西洋政策的不满。郑和下西洋,造船是国库掏钱,但所得都进了皇帝的私人腰包。如今要开海,市舶司的榷税肯定又要归太监们管。
这谁能忍?朱棣在时,他拳头大说了算。现在朱瞻基年纪轻又刚登基,说话不算数,杨士奇自然是要反对开海了。
“海禁乃是祖制,岂能违背啊。再者开海之后,百姓不思耕种,皆下海外逃经商,则中国空虚也。”杨士奇道。
张辅冷哼道:“海禁是祖宗定下的,交趾又如何不是祖宗基业了?文皇帝二十年苦心经营,怎么竟要弃地议和?”
夏原吉攻讦道:“交趾之事,数十年来,费兵数十万,钱粮空耗百万,增兵之事,国公还是再考虑考虑的好。”
杨士奇接话道:“不错,交趾剿而复叛,剿不胜剿,朝廷接连丧师二十万,大小将领殉国数十名。交趾犹如病体之腐肉,不剐去不可再生新肉。是故,臣以为,交趾还是议和退兵的好。”
“交趾之地怀抱南海,南望西洋,北接两广,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若任由其自立,将来必定反噬中国。诸公难道忘了故宋邕州之屠吗?”赵辉发言,一击必杀,文臣们纷纷沉默,无言以对。
邕州之屠说的是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交趾派军攻入广西,一路打到邕州(即南宁),破城后屠城,杀五万八千人。
交趾自五代时自立以后,一直称藩于中国,依然有此惨祸。可见交趾犹如禽兽,一旦放任,必反噬其主。
郑和也陈述他的观点:“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 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则危矣!交趾居南海之畔,请皇爷三思。”
朱瞻基一直沉默地听着众臣们对垒争辩,不发一言,听到这里,见首辅杨荣一直没开口,便问道:“元辅怎么说?”
杨荣看了一眼身边的内阁诸臣以及对面的武臣、太监们,这才缓缓道:“今天两件事,臣以为,还是分个轻重缓急的好。交趾之事急,当先议定。开海之事缓,可容后再议。”
内阁诸臣纷纷点头赞同,容后再议就是后延,延着延着就没人讨论了嘛,朝廷之事大抵都是如此。
朱瞻基也赞许道:“还是元翁老成持重。”
于是几人又接着争执到底该不该增兵交趾。
一直讨论到日头偏西,朱瞻基抚掌道:“天都快黑了,朕命人备膳,咱们吃了再议。”
大家只好先把撸起的袖子放下来,把吵架搁一边,开始吃御膳。
毕竟是御膳,菜肴数十道,一吃就吃了一个时辰,吃完天已漆黑。
朱瞻基笑道:“撤去饭桌,诸位爱卿,咱们接着再议。”
内阁诸臣们眼前一黑,差点要坐倒——站了一下午了,他们都是老头子了,快顶不住了。
而看对面赵辉他们,年龄最大的张辅也刚五十,而且他还是武将,身体倍棒,站一下午,腰不酸腿不疼。
无奈,强打精神接着吵架。
反正赵辉心念已定,只要内阁反对增兵交趾,那就咬死了要开海,把水搅浑。两个议题,最起码要通过一个才行。
“我要在墙上开个门,你们不让,最起码让我开个窗对吧?”赵辉心道。
到了亥牌时分,连中宫的孙皇后也惊动了,到文华殿偏殿候着,不时派个小太监来送个茶、端个点心什么的。名义上是来伺候皇帝茶水,实则是来催朱瞻基赶紧回被窝睡觉。
孙皇后自打被册立为太孙妃后,先后诞下两个女儿,没有儿子。而最近胡善祥胡贵妃近来又有了,据宫女们说还是个男的,现在孙皇后急得很,恨不得每日找朱瞻基催缴雨露。
内阁大佬们也熬不住了,凑一起商量了一会。
杨荣发言道:“开海之事,此前已议定延后暂缓,不必再论。现在增兵交趾之事,臣以为,还是先论一论如何增兵,由谁领兵,看是否妥当,是否有可胜之机。”
朱瞻基:“善!”
张辅道:“先前臣已上奏陛下,举荐驸马都尉赵辉领兵进援。”
赵辉也陈述自己的作战方略。
“此前进讨交趾,都经云南、广西陆路前往,穿越广西南部、安南北部的山地丛林,士卒疲惫,所经之地又多瘴疠,将士得病,则兵马十去其五。先成国公朱能,便是未至交趾已病倒。
而士卒翻山越岭之后还不能休整,必须选择速战速决,否则就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