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开始写《自然之理》的第一章。
刚开始动笔他就发现在古代要科普现代知识有多难,没写之前,脑中文思如尿崩,自我感觉写起来的时候一定是一泻千里,可哪知道真的开始写,才发现是便秘得跟木塞子堵菊花一般——菊部拥堵。
第一章他计划要写宏观的日月星辰与微观的原子、分子的。原子、分子尚好说,反正古人没啥概念。但是日月星辰古人可是眼睛里看得明白啊,你要按现代知识去写,铁定是吃不了兜着走,光是挨喷就得攒一缸的口水。
就简单一个例子,皇帝自诩为天子,那天上总得天有个“天”吧,好,你如实写天上只有日月星辰、太阳系、银河系之类的,置“天”于何地?既然天都没了,那天子的合法性从哪里来?
光这一条,就会被整个大明朝儒士给喷死,那赵辉就会妥妥地成为“出书未成身先死”。
于是他只好在维持科学的底线基础上,有限度地向现实妥协。
首先,他肯定张衡提出的“浑天说”,“天地如鸡卵,地如蛋黄,天如蛋壳。”
并说“天”外为九重天。
“第一重天,距地二十万里内为天空,风雨雷电在此生焉。”也就是说把卡门线以内的大气层称为天空。
“第二重天,二十万里外,为太空,日月星辰皆驻于此者。”
“第三重天,曰地月系,盖惟地与月二者存焉,而月环地而行,犹仆侍护主之状。”这里解释了一下月亮是地球卫星的理论。
“第四重天,乃太阳系,大地(地球)、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诸星环之,犹军中督帅,统帅诸军,诸星如各军阵环卫于中军者也。”
“第五重天,为银河系,吾等夜望星空,璀璨群星,皆来于此,只因去地极远,故光暝且小。”
“第六重天,为本星系群。第七重天,乃角宿座超星系团(即室女座超星系团),此即史记天官书所谓角宿二星所在,其星非止惟二,如瀚海之水滴、如大漠之细沙,多不甚数哉。第八重天,为天宫超星系团,天帝在此居焉,统万方之群星。第九重天,天宫之外,则为宇宙,其大不可知,其广不可测。”
写完了最难写的天文学基本知识,到了微观,赵辉便信口开河,毫无顾忌地编了。
“原子乃构成万物之本原,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结合而成,原子和分子便‘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
写完了这些,赵辉已经顶不住了,现在他才知道,要在古代靠一个人来科普一整套的现代知识有多么不容易。那些什么穿越者,建个什么学校,然后上几年课就培养出了一大堆学识超越时代的人物出来,真的太离谱了。
赵辉把这《自然之理》的第一章稍微润色了一下,发到马报报社,刊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署名金陵小生,并留下言来,若有人有兴趣交流或是有异议的,可写信给报社。
哪知道报纸印发后过了数月,此文竟是无人问津,当然这是后话了,暂且不提。
赵辉让陶成道先好好看看这《自然之理》,不管怎么样,先把这文章背下来,背得滚瓜烂熟后,有不理解的再来问自己。
为了避免陶成道因为第一篇就颠覆了他根深蒂固的道家理论体系而导致放弃学习,赵辉特意为他演示了一遍“放电”。
就是用琥珀和毛皮进行摩擦,生成静电后,他让陶成道伸出手指来,用静电电了他一下。
“看,这就是微弱的静电。比起天上的雷电,弱了不知几千几万倍。你感受到了对吧?”
陶成道一脸崇敬,“原来这就是电。”
赵辉叹道:“其实还有很多办法可以生电,电可以驱动很多东西。”
那个美好的现代电气社会已经离赵辉很远,远到仿佛是一场梦。
陶成道喜道:“那老师赶紧生一个电吧?”
“生?生你个头啊,你以为生孩子这么简单吗?发电!电的产生过程叫发电!”
陶成道点头不迭,“学生明白了,那请师尊发功生电吧?”
赵辉捂住了脸,“算了。你说发功就发功吧,反正现在我发不了。你如果聪明点的话,可能一百几十年后,我们就能发电了。”
陶成道恍然大悟:“原来跟老师学艺,也跟修道一般的难啊。”
等陶成道离去后,赵辉感慨道:“唉,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我觉得还是育人更轻松一些,教书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