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以目前的情况来说,想要对产业进行升级,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技术储备不足。”
就在吕布发飙的时候,宋瑜正在跟刘平诉苦。
“您说的那个工厂模式,吾等也研究了。从生产上来说,的确是非常有效。但这里面有几个问题。”
宋瑜说着话,看了一眼张松:“工部和户部研究了一下,兴建工厂,培养熟练工人这件事可以做,但不能大规模的推广。”
“第一个问题是,原材料供应。”
“如果建工厂的话,那以工厂的生产效率,目前的原材料供应量肯定出问题的。每年的原材料产量只够工厂开工半年的。”
“第二个问题,像是丝绸、琉璃这种的,价格都比较高,就算生产出来了,也很难卖出去,其实没必要。就目前的产量来说,足够支撑吾等的财政。”
“第三个问题,就是技术储备的问题.....”
刘平这个时候打断了宋瑜,道:“你的意思某也明白。”
说白了,眼下刘平想要搞工厂,能搞吗?其实是可以的。就算没有设备和技术的支持,但只要形成规模化生产,那么成本也是会被拉低的。
而且现在刘备集团的技术储备,并不像宋瑜说的那样,支撑不起来。至少纺织业上,是可以支撑的。
新式纺织机加上蒸汽机再加上一个熟练的女工。
这生产效率直接就拔起来了。
不过原材料供应的确是个问题,毕竟眼下耕地还是以种粮食为主。就算有规划经济作物,但也不会太多。
还有就是,一旦进入工厂模式。按照现在的消费力来说,产能过剩是会必然出现的。
在东汉末年,想到产能过剩这个词,刘平还是莫名的觉得有些有趣。
“某并不是说,让你们按照某之前跟你们说的那样,以技术为基地建立工厂,而是在管理模式上。”刘平笑着对宋瑜说道。
“说简单点,就是将这些熟练工匠组织起来,统一管理,统一生产。原材料和售卖都由工厂负责,工匠们就跟吾等坐班一样,到点上班到点下班就行。每月给一个保底的月俸,然后每制作一件产品,再给奖励。”
“也就是说,工匠获得的是底薪加提成。”
“底薪?提成?”张松有些好奇,这几个字他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让他有些发懵。
刘平见状就大概解释了一下。
听明白之后,作为户部的高官,张松立刻有了一个想法:“那为什么吾等不能采取这种方式给百官发放俸禄呢?”
“做官哪有提成?”宋瑜觉得张松想得有些奇怪。
刘平笑了笑道:“这个就不用用在吾等身上了,不合适的。”
“总觉得这是一个省钱的好办法。”张松摸着下巴说道。
“先说工厂的事情吧。”宋瑜将话题拉了回来:“这件事你们户部有什么建议?”
“原则上户部是同意的。”张松打起了官腔。
原则上同意,实际上就不同意呗。
“但是。”果然,张松话锋一转道:“工厂建设的成本,工匠的管理成本等等这些都得先核算出来。”
“多大的工厂,多少工匠,能产出多少这都要算明白,没算明白的话,还是不要轻易建设的好。”
刘平算是明白了,这两位是不同意建立工厂的。
“那这件事就再等等。”刘平倒是没什么执念,毕竟是未来五年的规划,肯定是每一个点都要拿出来讨论的。
哪些能用,哪些不行,不是刘平一个人说的算的。
毕竟一人计短。
“说起来,今年各部门都要给前五年做个总结,你们工部和户部准备的如何了?”刘平主动聊起了闲天。
听到这个问题,张松和宋瑜脸上都露出了痛苦的表情。
“还在整理卷宗,做数据。”张松揉了揉眉心:“好在之前每年都有总结,可以拿过来整合一下,不然的话某觉得都整理不过来。”
那边的宋瑜也点点头:“前五年,工部主要就干了两件事,基建和技术突破。技术突破这一点好说,但是基建这个,也是比较费时费力的,尤其是各地修路,每天都有新的进度传来。”
“有准备就行。”刘平笑了起来:“你们两位的报告,可是吾等了解目前整个势力范围内真实情况的基石,一定要做好了。”
“丞相放心便是。”
两人异口同声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