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时空
刘邦盯着直播中赵匡胤的操作,眼中闪过一丝思索,随后转头对张良询问道:“子房,这赵匡胤的法子,我大汉可以用吗?”
张良微微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肯定:“陛下想要用此法收回各异姓王在封地的军权,成功与否在于淮阴侯,淮阴侯用兵如神,若他率先将封地的军权交于朝廷,则其他诸侯也会忌惮一二。”
刘邦听后,眉头微微皱起,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韩信桀骜,乃公将他带回长安,他却依旧我行我素。”
张良则是笑而不语,目光转向一旁的萧何。
……
唐太宗时空
李世民紧皱眉头,目光如炬地盯着画面上“唐末藩镇割据”几个字,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藩镇割据,大唐何来的藩镇?”
房玄龄在一旁轻抚胡须,沉吟片刻后猜测道:“恐怕是后世之君,不能控制地方,故而设置藩镇,就像当年东汉末年一般。”
李世民轻轻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解:“那朝廷的禁军呢,难道朝廷的军队还能消失不成?”
李靖等人也是纷纷摇头,他们的脸上露出困惑之色,实在不明白朝廷的精兵去了哪里,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
宋太祖时空
赵匡胤听到青鸟提及后人对他“释兵权”做法的异议,眉头微微皱起,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解和坚持:“朕加强中央权利,乃是为了防止武人专政,残民害民,为何后人会有异议?”
赵普在一旁猜测道:“莫非是后世之君,武功不振,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故而后人对陛下的政策,多有误解!”
赵匡胤听后,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希望能从直播中知道一些后来之事,让朕查缺补漏!”
……
【对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通常被认为是宋朝重文轻武的一个标志。
甚至有人觉得,在外患严重的情况下,削夺大将兵权还直接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为啥这么觉得呢?
因为皇帝直接掌控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掌控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导致宋朝跟辽、西夏、金打仗老是输,边患问题解决不了。
后来更是军事上积弱,于是两宋还亡在了社会制度不如自己的游牧民族手里。
但实际上呢,赵匡胤那会儿根本没定啥“重文抑武”的方针,他主张的是文武制衡。
后人根据“太祖誓碑”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些话,就说宋朝“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是赵匡胤定的。
其实赵匡胤是抑武,可没太重视文。
他跟赵普说过:“五代的时候方镇凶残霸道,百姓苦得很。我让挑一百多个能干的儒臣去管大藩镇,就算他们都贪污,也比不上一个武人。”
对赵匡胤来讲,用文士是因为他们可能惹的祸没武人大,也不会像武人那样威胁政权根本。
宋朝搞的文人治军那套制度,目的是彻底除掉让强唐灭亡的藩镇军制,出发点挺好,效果不错,想法也先进。
但人算不如天算!
两宋亡在游牧民族手里,原因挺多。跟两宋对着干的,先是辽、夏,接着是辽、金,最后是金、蒙。
从打仗的情况看,北宋得两线作战,只能主打防守。
但到宋太宗的时候,那才是真的重文抑武。
宋太宗军事能力远不如赵匡胤,只能靠这办法加强皇权,还弄出个“平戎万全阵图”!
赵匡胤一直做的,其实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实力,不是光针对武将,他打压的是太集中的权力和地方权力。
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权力削弱分割,搞军政、民政、财政三权分立。
同时,中央也搞军政、民政、财政三权分立,开始降低宰相地位和权力。
赵匡胤在礼节上还取消了宰相“坐而论道”的制度,让宰相没了那种百官比不了的待遇。
看到这儿,大家应该能明白,赵匡胤不是只打压武将,也分割相权,有计划地加强皇权和中央权力。
这就是皇权和相权在较劲,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赵匡胤用的是强干弱枝的办法。
先说地方上,派文臣当知州,还设通判跟知州互相牵制。
规定各州刺史直接向朝廷报告、听朝廷诏令,节度使不能管除了所驻州之外的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