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慢慢派京官(文臣)接替刺史管州务,叫“权知xx州州军事”,简称知州。
“知州事”不是正式官名,州的实际管事的是通判。
“知”是“知会”“管理”的意思,后来变成牵制、监视州府长官的一种定例。
所以可别以为通判就是知州的副手,当时人觉得那是“监州”,这更符合知州的身份。
赵匡胤就这么通过分权制衡,把藩镇节度使的权力收到中央朝廷了。
赵匡胤见识广,深知底层士兵的心思,那就是谁发钱,谁当家!
“钱就是权”,这在太平时候可能不太准,在五代十国那可是真理!
唐末藩镇就是因为有了财政权,才能独立于中央之外,赵匡胤当然有办法对付!
于是他想办法让财权集中,首先中央朝廷的三司使管着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统领盐铁、度支、户部。
而在地方上设转运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送中央。
地方州郡赋税收入除留一小部分,其他都归中央,三司权力很大。
地方没了财政权,自然没法独立,藩镇那一套慢慢就不行了。
军事上,赵匡胤让枢密使专管军事政令、调动禁军,跟中书省并称“二府”(政府、枢府)。
枢密院大事都要跟皇帝汇报批准。
从“二府”并立能看出来,赵匡胤做这些都是为了加强中央权力、皇权。
对文臣武将,赵匡胤的态度一直是文武制衡,谁冒头就削谁,谁势力大就揍谁。
要说重文抑武让宋朝变弱这事儿,赵匡胤有责任,但这锅他可不全背。
毕竟赵匡胤打了不少胜仗呢,不信,您接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