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看城中百姓饿得多可怜!”
“不行!我怕烧香引来鬼,叫赵匡胤知道,他把粮食弄走,当兵的吃饱饭打仗更有劲,这仗不定打多少年呢!”“爹!都说赵匡胤是好皇上,他的兵将不抢不夺,不能看着他们饿死,咱积点阴功吧。”
“我还得看看。”
苗从善在窗外听了这番话,心中高兴:老人手中有粮,不敢献出,其中定有缘故。当晚回去,没敢对别人讲。第二天,来到老人家门前,等老人出门,故意上前说话,宣传赵匡胤是有道明君,兴兵伐南唐顺天应人。三说两说,把老人说活心了。老人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我得看看。”
苗从善着急说:“万岁三天没吃一口东西,快饿死了,你不能看着,得赶快去救驾呀!”
老者说:“好吧,我去救驾。但有一样,他是有道明君,我给他帮忙;要是残暴昏君,我不管,宁可死在他身旁。”就这样,他做了六个面饼,用竹篮装着,临行嘱咐女儿:“你们在家听信,我要回不来了,你们别难过,该着我死。”
苗从善说:“你放心,有我吗。”
老人闻听一愣:“你是谁?”
“我叫苗从善。”
“是赵匡胤的军师?”
“正是。”
“我上你的当了!”
“老人家你上什么当了?你和女儿议论粮食的事,我早就听见了。要是别的皇上,把你抓去拷打,你不说能行吗?我是劝你,你试探赵匡胤好坏,我也同意。太平年间看不出君主好坏,到了这阵看他如何?我帮你,你帮我,去试探赵匡胤。要昏庸寡德,我也不保他。”
老人闻听这些话,打定主意:“好!我信得着你了。”就这样,两人来见赵匡胤。
老人见到赵匡胤,深受感动:“万岁,小民有蒙君之罪,罪该万死!”
“老人家何罪?是孤连累你们。”
“万岁!本不该叫你们挨饿,有很多粮食,我没说,今天泄露军机。小民是本地人,是土木工匠。十年前,南唐濠王李璟,要兵吞各国,独霸中原,招兵买马,聚草囤粮,在寿州修个地下粮仓,由寿州大帅刘仁瞻监工。我被召去修粮仓。服徭役的有几百人,大兴土木,工程浩大。白天不敢动,半夜干活。这个粮仓修在寿州城外,进口在城里,整修一年半,大工告成。刘仁瞻下令,让当兵的把修建粮仓的人,一律杀死。还怕走了风声,又把当兵的杀掉。其他官员光知道寿州有粮仓,也找不到地方。后来刘仁瞻也死了,时过境迁,此事寿州人都不知道。在他们杀人的前三天,我接到家书,说女儿生孩子,我偷偷离开修建之地。后来一打听,修粮仓的人全部被杀,一个人也没了,出入口堵死。我知道事情不妙,远奔他乡。在外边住了七年,一看风平浪静了,才回归故土。
“所以寿州百姓恨南唐濠王李璟。虽然换了皇上,我也不敢住在城内,住在城关四十里地村子内。这次万岁来打寿州,小老儿想念女儿,怕她出闪错,才回城内。刚住不久,万岁带兵进城,也被困城内二年有余。本应早献粮食,是小民愚昧无知,恨官府,才没有说。二年来,亲眼见万岁和军卒,忍饥挨饿,没有骚扰百姓,公买公卖,秋毫不犯,我愿意为你们带路,取出粮食,以救生灵。”
赵匡胤惊喜若狂,忙问:“粮食在何处?”
老者说:“要把三皇庙大殿神台打开,再起出青石板,就是粮仓的仓门。那些粮食够几十万大兵吃用数年。”
赵匡胤听了这番话,真像久早禾苗盼来甘露,斗大明珠落在掌中,急忙欠身离座,大礼参拜:“老人家,你是我赵匡胤和城中军民的救命恩公!恩公在上,受匡胤一拜。”
老人听这话,“扑通”就跪下了:“万岁,我是平民百姓,怎能担得起万岁大礼!折了小老儿的阳寿了。”
赵匡胤急忙扶起老人:“老人家快请起。”说罢,二次坐好。
赵匡胤问:“请问老人家贵姓大名?”
“我复姓公孙,单字名良。万岁何时开仓取粮?我给带路。里边有机关过门,四面埋伏,十分危险。小老儿愿意亲自带路。”
赵匡胤说:“好,多谢恩公。事不宜迟,马上开仓!”
说完,赵匡胤叫高怀亮派几名将官,集合军卒,随公孙良来到三皇庙,按着老人的指点,很顺利地打开粮仓。人们看见粮食,欢呼跳跃,有的捧起带皮的谷物,就往嘴里放,也有的饿得走不动,趴在粮食堆上傻笑。军卒用筐抬、担子挑,黑夜白天运粮,络绎不绝,老百姓按人口给粮,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