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比试比试,你要能打过我,我认师爷;打不过咱俩认我娘为师。”
老人听这话乐了,这孩子说话浑,浑就浑点吧!将就材料,谁让我和他有缘呢!“郑印咱俩怎么打?”
“你把我摔倒了,就认师爷。”
“好。”
郑印和他父母学了三年童子功,一般的孩子,十个八个不是他对手,自己也不知道本事有多大。冲着老道左手一晃,右拳奔前心打去,这招叫“黑虎掏心”。老人纹丝没动,没看见抬手,把郑印手脖子抓住,往怀里一带,往外轻轻一扔,把郑印扔出一丈多远。老人飘身跟过去,郑印刚站起来,老人照后背推了一掌,郑印刚爬起来又摔倒了。郑印“扑通”跪下:“师父在上,徒儿给师父磕头。”
“不能叫师父,你的岁数,得叫师爷。”
“师爷!”
“起来吧!你愿意跟我学徒!”
“愿意。”
“能舍得离开你娘?”
“只要学到武艺,给我爹争光露脸,怎么都行!”
“不许想家。”
“我不想。”
“好孩子,你悄悄回屋收拾一下衣服,谁也别告诉,马上出来,我领你走。”
老道又留了一封书信,放在屋里。上边写明带走郑印,上山学艺,叫陶三春别惦念,艺业学成就回家,没落地点。
就这样,老道上了毛驴领着郑印出了汴梁城,来到陕西华阴县,西岳华山希夷洞。这个老道是谁呀?这可是大宋朝名扬四海、妇孺皆知、威震华夏、德高望重的老隐士,姓陈名抟,字图南,号扶摇子,道号希夷,自称睡仙,世人管他叫希夷老祖。
陈抟是亳县真源人,跟三国年间的魏武帝曹操和神医华佗是同乡。家有良田千顷,骡马成群,幼时好学,聪明绝顶,又有贤妻娇子。怎奈陈抟看破红尘,视金钱如粪土,拿功名如过眼云烟,崇拜老子,一心入山,修道炼丹,求长生不老之术。他抛家舍业,到武当山出家,在九石岩,服气辟谷二十年,得道之后,云游天下,拜师访友,历尽沧桑。陈抟的文韬武略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
以后又移居华山希夷洞,常闭门数月不起,故称“睡仙”。后人传说陈抟一觉睡八百年。亳县至今还有陈抟庙。他是苗光义的师父,赵匡胤的朋友,赵匡胤闯关西,到华山和陈抟下棋,连输三盘,将华山输给陈抟。这段传说,至今在民间还广为流传。
陈抟老祖听说汝南王郑子明屈死,可怜陶三春孤儿寡母,才赶到京城看望,见小郑印憨厚可爱,决心把他培养成人,将来为国家报效。故此,把郑印带到华山,传授文武二技。
和郑印一块学艺的还有一人,是太原侯曹彬之子叫曹金山。曹金山住在华山下曹家集,在家学艺,郑印在山上学徒,陈抟分别授艺。
陈抟老祖为教郑印,贪黑起早,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可惜郑印是个粗心人,好武不好文。只跟陈持学会武功,别的没继承下来。转跟八年,郑印长成大小伙子,力大无穷,是员猛将,比他爹郑子明强之十倍。
陈抟老祖每年出去云游一次,多则五个月,少则半个月。郑印在山上练功,也帮助道童炼丹。
这一天,陈抟出游归山,将郑印叫到面前:“孩子!你的武艺足可防身保国,我不再留你,你该下山回家了。”
郑印说道:“师爷,我不走,我舍不得离开你。”
“孩子,国家出了大事,不回去不行,你非一般人,乃是大宋朝的官员,现在宋天子赵匡胤兵伐南唐,被困寿州数年,里无粮草,外无救兵,你身为国家臣子哪能袖手不管?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良。孩子,你速下山到寿州去,为国效力,咱师徒后会有期。”
郑印听了也着急,问道:“师爷,您叫什么名字?我还不知道。”
陈抟笑了笑:“施恩不求报,要走了,我告诉你,大宋军师苗光义是我的徒弟。所以,我收你当徒孙,你不能管我叫师父,辈太大,不好论,我将来也到前敌帮他们战于洪。”
“师爷!你老心血耗尽,传授武艺,恩重如山,孙徒未能报答。”
“你能为国立功,为民请命,立身扬名,就是报恩。”
说着,陈抟将名姓告诉郑印,又给他画个路途单,怕他走错路,准备路费川资,马匹兵刃。郑印身高力大,给他打造一条丈八蛇矛枪,枪里夹鞭,是陈抟教给郑印的绝技,百发百中。这条鞭是水磨竹节钢鞭。郑印告别恩师、学友,给陈抟老祖磕头,给师叔、师大爷施礼已毕,众道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