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他送下高山,洒泪而别。
就这样,郑印没有回家,而是按路途单上的指点直接奔寿州。一路上饥餐渴饮,晓行夜住。这一日来到寿州城外,远看敌人连营扎出好儿十里。郑印一想,白天闯营目标大大,夜间闯为好。郑印买点吃的,吃饱喝足了,在树林内休息,战马啃青饮水。
天交二更时分,郑印准备闯营,按帽子,紧大带,提好鞋子,背上钢鞭,把马肚带紧了三紧,推鞍不去,搬鞍不回,认镫上马,两脚磕镫,小肚子一碰铁过梁,战马如飞,直奔南唐大营。正巧,郑印走的是南营门。南营门外设有重重障碍;战壕、土圩子、鹿角丫叉、铁蒺藜、陷马坑、绊马索、翻板、绷腿绳,一般人过不去。常言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年轻人体格好,胆子大,大脑反应快,没有顾虑,这就占了优势。郑印刚刚下山,士气正旺,那管敌营数十里,双手端枪,稳坐鞍鞒。
今天是十四,月亮高挂天边,照得万物生辉。郑印见前边是一道土圩子,这道土圩子能有八尺多高,圩子下边是一道壕沟。挖沟的土垫成了玗子。壕沟边上,插着树丫、铁蒺藜,战马来到近前,郑印用丈八蛇矛枪往树丫上一戳,阴阳把里外翻腕子。把丫叉挑进壕沟。用枪纂一扫马后鞧,这匹马“咴咴”暴叫,鬃尾乱乍,前蹄蹬,后腿蹦,“噌”地一下子跳过战壕。马往前窜,来到了土圩子之上,一个冲锋,下了土圩子,没想到。前边是陷马坑,有三丈深,底下是铺的石灰,用竹竿浮搭在上边,蒙块芦席,撒上浮土,黑夜间看不出哪是地面,哪是陷马坑,战马前蹄过去了,后蹄踩到芦席上,一步蹬空,“扑通!”连人带马往下坠。可把郑印吓坏了,掉下去就上不来,这还了得!
这匹马太好了,这是陈抟老祖特意从西凉马群里选出的良马,身高个大,动作灵敏,后蹄子踩空,它也知道事情不妙,后身往下坠,这是要到哪儿去?不行,别下去!就在这阵,郑印急中生智,丈八蛇矛枪往前一戳,扎到实地上“咔嚓!”进去二尺多深,双手抱住,身体前倾,两腿一夹马肚子,一提丹田气,劲往前使,战马后身分量减轻,人借枪力,马借人力,这匹马,前蹄用力一蹬,往前一蹿,从陷马坑蹿出来。因为用力过猛,往前一闪,差点把郑印甩到地下。郑印惊出一身汗,太危险了,掉下去就没命了,我得小心。
催马往前,又过一道战壕,前边是第二道土圩子。土圩子后边有二百名弓箭手,因为天黑,光听马蹄声,没看清人,来到切近,有唐兵高喝:“对面是什么人,敢来闯营?”
郑印回答:“我乃宋朝大将,是你们要命的黑祖宗!”
唐兵吓坏了:“闯营的来了!开弓放箭。”梆声响亮“梆、梆、梆!”,箭似飞蝗,又如雨点,一齐射向郑印。有人喊:“射人先射马!”又冲郑印的战马,开弓放箭。郑印双手摇动长矛,好像风火轮,上护其身,下护其马,将雕翎箭打落。那位说,为何叫雕翎箭呢?箭头是个三楞透甲锥,中间是箭杆,杆后带着羽毛,有羽毛不摆头,可以掌握方向。因为箭尾带羽毛,所以叫雕翎箭。
放箭讲究射远不射近,郑印到了跟前了,箭没有用了,吓得军卒扔了弓箭,拿起兵刃冲了过来。郑印的大枪开斋了,长矛一抖扎过去,就像竹签穿蛤蟆似的,“扑扑”扎伤无数,很快把南唐营的弓箭手杀散,催马到营门口,守营门的军卒吓得面如纸灰,齐声高喊:“有闯营的了,快关门!”营外有些军卒吓得大叫:“别关!别把我们关在外头。”
里边的军卒不管那些人了,有二十多人推动两扇门,要关上营门。郑印离远看见,“啪、啪、啪!”紧打战马,来到近前,大门刚刚掩上,还没有上闩,郑印大枪“咔嚓”把大门扎透了,前把一抬,后把一压,使上千斤力,大叫一声:“去你的吧!”“呜”地一声,把营门挑下来,扔出两丈多远。往下一落,正落在军卒头上,砸死七个,碰倒了八个。那匹乌骓马,连踢带咬,踏死六七个,这才是虎踏羊群,乌龙搅海。
郑印催马来到营内,大喊一声:“南唐军卒听真:拦我则亡,让我则生!”说完,“啪、啪、啪”一阵厮杀,只杀得死伤无数,血染征衣。
郑印挺枪跃马,正往前杀,猛然发现前边围了一堆人,高举灯球火把、亮子油松,照如白昼,鼓响如雷,杀声震耳,就知道营中正在开战,可不知道谁和谁打。他马上加紧,大枪抡开,“劈拉啪拉”一阵乱砸,打散南唐兵,往中间一看,当中一员老将,被敌将围在当中,浑身是血,后背带着箭伤,已经支持不住。
郑印看了半天不认识。书中交待,老将正是临时大帅高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