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其文来,朕要亲自看看。”
【宋濂领命而去,不久便取来文章。朱元璋看完后,面露喜色。】
朱元璋(赞赏道):“此僧文章果然不错,朕亲自撰文谕之,鼓励他继续精进,为大明效力。”
【旁白:在古代,人才选拔关乎国家兴衰。朱元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打破了传统门第观念,为更多出身平凡的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而宋濂作为一代大儒,在人才举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君臣之间的这种交流,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人才选拔环境。 】
行政调整,优化治理
【戊辰日,关于四川行省的事务被提上朝堂。】
官员(奏报):“陛下,四川行省所属州县,因民稀事简,存在冗官现象,经统计,冗官达二十九人。”
朱元璋(果断下令):“汰除这些冗官,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行政之要,在于以最少的资源,为百姓谋最大的福祉。”
【与此同时,关于官员升迁的奏报也传来。】
吏部官员(奏报):“陛下,燕山卫都指挥使曹兴,治军有方,屡立战功,臣等建议升其为大都督府佥事。”
朱元璋(点头同意):“曹兴既有能力,又有功劳,擢升他为大都督府佥事,望他继续为大明的军事建设贡献力量。”
【旁白:四川行省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包括山地、平原、盆地等多种地形。对其行政区划和官员设置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地方实际情况,加强管理。而官员的升迁,是对其能力和功绩的认可,激励更多官员为国家效力。 】
边疆建制,稳固藩篱
【庚午日,朱元璋对边疆地区的建制做出重要决策。】
朱元璋(目光坚定,下令道):“诏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怕木竹巴万户府、乌思藏笼答千户所,设官一十三人。改四川石柱安抚司为宣抚司,隶重庆府。”
【大臣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大臣乙(说道):“陛下此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尤其是乌思藏等地,地势险要,民族众多,此举有利于稳定边疆,促进民族融合。”
【旁白:俄力思大致位于今西藏阿里地区,是连接内地与中亚、南亚的重要通道。怕木竹巴万户府在今西藏山南地区,在当时的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石柱,地处四川东部,改安抚司为宣抚司,提升了其行政级别,有利于加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管理和统治。 】
祭祀封赏,彰显皇恩
【辛未日,朱元璋主持享太庙仪式,随后又遣官祭功臣于鸡笼山庙。】
朱元璋(神色庄重,在太庙中祭拜祖先):“列祖列宗在上,今我大明日益昌盛,皆赖祖宗庇佑。朕定当勤勉治国,不负祖宗期望。”
【祭祀完毕,回到朝堂,朱元璋宣布一系列决定。】
朱元璋(大声说道):“增祀故淮安侯华云龙、平章李思齐等百八人于鸡笼山庙,以表彰他们为大明立下的赫赫战功。升开封府为上府,开封税粮数已达三十八万有余,当得上此殊荣。改保定府蠡州为蠡县,罢所属高阳县并入之。”
【此时,又有奏报传来。】
官员(奏报):“陛下,太原都卫捕送故元四大王党与副枢马胜等一十四人及所掠妇女十余人至京。”
朱元璋(怒声说道):“斩马胜等逆党,将妇女送还各家。命吉安侯陆亨等缉捕太行山潜通四大王之人,绝不能让这些残余势力危害我大明安稳。”
【随后,朱元璋又擢升郑州知州梁敏为工部侍郎。】
朱元璋(看着梁敏,说道):“梁敏,你居官廉能,朕擢你为工部侍郎,望你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大明的建设尽心尽力。”
【旁白:太庙祭祀是明朝皇室对祖先的崇敬和追思,彰显了王朝的正统性和传承性。鸡笼山庙祭祀功臣,是对功臣的褒奖和纪念,激励后人忠君报国。开封府的升级,反映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重要性的提升。而对故元残余势力的打击,体现了朱元璋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决心。 】
关注民生,仁德治国
【癸酉日,朱元璋心系天下百姓,做出重要决策。】
朱元璋(对中书省臣严肃地说):“朕命你们令天下郡县访穷民,无告者月给以衣食,无依者给以屋舍。天下一家,民犹一体,朕不能让任何一个百姓流离失所。”
中书省臣(跪地领命):“陛下仁慈,臣等定当全力执行,让天下百姓感受陛下的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