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受伤的宫廷教师们聚集一堂,义愤填膺地控诉着那些天才学生们的暴行。郭凌峰面色沉静,仔细倾听着,时而微微点头,时而眉头紧锁,并不时询问几句细节。
“大人,您可要为我们做主啊!这些学生目无师长,肆意妄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一位年长的教师声泪俱下。
郭凌峰起身,走到他面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温言道:“各位老师放心,我一定会给大家一个交代。这件事的背后,并非简单的学生闹事,我会彻查到底,绝不姑息!”
离开国子监后,郭凌峰没有回府,而是径直去了城郊的一处竹林深处。这里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朱熹。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朝野上下享有极高的声望,也是旧学派的领袖人物。
郭凌峰将自己这些日子以来的遭遇和想法和盘托出,最后说道:“学生此番前来,是希望能够得到先生的指点。改革之事,阻力重重,学生深感力不从心。”
朱熹听完,捋着花白的胡须,沉吟片刻,说道:“改革触动利益,自古艰难。老夫虽然支持新学,但也明白,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你此次提出的精英教育体系,立意虽好,但过于理想化,忽视了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你需明白,教育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循序渐进,方能水到渠成。”
郭凌峰听后,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他当即表示虚心接受先生的教诲,并请先生指点迷津。朱熹也不藏私,将自己多年来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倾囊相授。
在朱熹的帮助下,郭凌峰重新修改了精英教育体系方案,并获得了朝廷的认可。朱熹更是公开表态支持改革,在他的号召下,旧学派的不少人也转变了态度,改革的阻力大大减小。
看着眼前这群斗志昂扬的年轻人,郭凌峰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成功。
他看向人群中一位面容清秀,眼神却略带傲气的少年,那是所有天才学生中最桀骜不驯的一个。郭凌峰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你叫什么名字?”
“林渊。”少年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服气。
“很好,我记住你了。”郭凌峰嘴角微微上扬,“从今天起,你就跟着我吧……”
林渊,这个名字很快在国子监里掀起了新的波澜,只不过这一次,不再是关于叛逆和挑战,而是关于天赋与勤奋的融合。郭凌峰像是发现了璞玉,他根据林渊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为他量身打造了一套学习方案。他不再强迫林渊循规蹈矩,而是鼓励他自由探索,挑战权威,甚至允许他在课堂上质疑老师。
“尽情地去思考,去质疑,去打破那些你认为不合理的条条框框!”郭凌峰的话语,像是破晓的曙光,照亮了林渊心中那片渴望自由的天空。
在郭凌峰的指导下,林渊如鱼得水,他开始在学术竞赛中崭露头角。他那独特的解题思路,犀利的批判精神,让所有人眼前一亮。曾经质疑郭凌峰改革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新体系,那些顽固守旧的观念,也在这位天才少年的光芒下,逐渐瓦解。
与此同时,郭凌峰也关注着那些出身贫寒的学子。他深知,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培养精英,更要给所有孩子一个公平的机会。他设立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新的教育模式中来。
一位名叫陈冬的贫苦学子,在郭凌峰的帮助下,得到了系统的学习机会。他天资并不聪颖,却异常刻苦。他每日早起晚睡,孜孜不倦地学习,最终在一次考试中,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他的故事,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越来越多的贫苦学子,受到陈冬的鼓舞,他们不再妄自菲薄,而是充满希望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国子监的每一个角落,也吹进了那些宫廷教师的心田。他们看着那些曾经顽劣不堪的学生,如今一个个变得积极向上,充满求知欲,心中感慨万千。
这一日,几位宫廷教师主动找到了郭凌峰……
几位宫廷教师走进郭凌峰的书房,脸上带着复杂的神色,有敬佩,有惭愧,更多的是一份期待。“郭大人,我们老朽之前固执己见,阻碍了改革的步伐,还请大人恕罪。”为首的老先生朝着郭凌峰深深作揖,语气诚恳。
郭凌峰连忙起身,扶起老先生:“先生言重了,各位都是我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