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凌峰眉头微皱,目光落在说话之人身上。那是一个身材瘦削的年轻人,眼神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却带着几分质疑:“郭大人,学生不明白,为何您口口声声说我们是帝国未来,却还要将我们禁锢在这四方院墙之内?难道治国之才,是在书本中就能学会的吗?”
这番话语掷地有声,在寂静的院落中激起阵阵涟漪。一些学生面露赞同之色,更有甚者,已经开始窃窃私语起来。站在一旁的学政大人脸色微变,正要开口训斥,却被郭凌峰抬手制止了。
他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个大胆的学生,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意:“这位学子所言极是,治国之才确实不能只依靠书本。不知你可知,我身后的这些大人们,为何要大费周章,挑选你们这些学子?”
那学生微微一愣,显然没料到郭凌峰会如此直接地回应他。他略作沉思,试探性地问道:“难道不是为了挑选人才,充实国库吗?”
郭凌峰摇了摇头,朗声道:“是为了让你们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开太平!”
说罢,他转身指向身后那些精神抖擞的官员们,高声宣布:“三日后,便是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届时,不仅会有传统的策论考核,更会设置实地考察环节,让你们有机会亲身参与到国家治理中去!”
此言一出,学子们顿时一片哗然,脸上满是惊讶和兴奋。就连先前质疑郭凌峰的那名学生,也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三日后,科举考试如期举行。这些年来,在郭凌峰和陶夭夭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改革取得了显着成果。参加科举的学子们,不仅熟读经史子集,更对国家大事和社会民生有着深刻的理解。
殿试之上,那个曾质疑郭凌峰的学生,以其对国家政策的独到见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出色方案,赢得了皇帝和满朝文武的赞赏。皇帝亲自授予他官职,并当场宣布,将他作为新政推行的标志性人物进行培养。
看着意气风发的学生,郭凌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走出国子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而此时,站在人群中的陈冬,紧紧地攥着拳头,目光坚定地望着那个闪耀的身影,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说:
“总有一天,我也会……”
陈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那个意气风发的学生,心中既有羡慕,更有敬佩。他也想像他一样,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赢得世人的认可,改变自己的命运。
陈冬出生贫寒,却自幼聪慧,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他深知,读书是他唯一的出路。为了供他读书,父母省吃俭用,拼尽全力。他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每日勤奋苦读,不敢有丝毫懈怠。
郭凌峰推行的教育改革,为像陈冬这样的贫苦学子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鼓励学生思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陈冬如鱼得水,在各个领域都表现出色。
在一次关于水利工程的实地考察中,陈冬敏锐地发现了现有方案的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建议。他的建议得到了官员和工匠的一致认可,并被采纳到实际工程中。
科举考试中,陈冬沉着冷静,以扎实的知识和出色的应变能力,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最终,他成功考取了功名,被任命为地方官员,负责水利工程的建设。
消息传回家乡,父母喜极而泣,乡亲们也纷纷前来道贺。陈冬的故事,成为了寒门子弟逆袭的典范,激励着更多年轻人勇敢追梦。
“恭喜郭大人,贺喜郭大人!您推行的教育改革成果斐然,真是可喜可贺啊!”朱熹捋着胡须,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朱老先生过誉了,”郭凌峰谦虚地拱了拱手,“这一切,离不开您的支持和帮助啊!”
“老夫只是尽绵薄之力罢了,”朱熹摆了摆手,“真正令人敬佩的是郭大人您的坚持和智慧。您顶住了重重压力,不畏艰难险阻,才有了今日的成就啊!”
郭凌峰笑了笑,举起酒杯,向朱熹敬酒:“这杯酒,我敬您!也敬所有为教育改革付出努力的人!”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国子监内,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断。为了庆祝教育改革取得的阶段性胜利,郭凌峰特意设宴款待所有参与其中的人。
“诸位,”郭凌峰起身,目光扫过一张张洋溢着喜悦的面庞,“今日,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庆祝教育改革取得的阶段性胜利……”他的话音未落,一名侍卫快步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