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来渲染大片的色彩,并通过音乐的不同层次构筑出一幅错落有致的立体画面。
当然用对位手法写的复调音乐也并不都像巴赫的四、五个声部那样繁复,以至于我们的耳朵都来不及接受和分辨。“卡农”这种形式就是对位法的一种基础技法,像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中“风在吼,马在叫”的多声部轮唱,虽然简单,但此起彼伏、很有声势。除了轮唱,一些更复杂的复调性的歌曲像瞿希贤老师改编的东蒙民歌《牧歌》、黎英海先生改编的塔塔尔族民歌《在银色的月光下》等也逐渐被大众接受。
欣赏一部交响乐与欣赏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拉斐尔的画,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亚》等名著是一样的,你需要穿越时空、追溯历史,首先去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等等,这样才有一个欣赏的基础。因为所有艺术作品,都不会脱离时代而孤立存在,音乐也是如此。凡是一个时代伟大的艺术品,无不是在那个时代生活的土壤中深深地扎下根的,唯有这样,才能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得以流传。在反映不同时代的同时,艺术也在反映相通的情感,使我们从中聆听历史的脚步,寻觅人类的共鸣。所以,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而欣赏一些当代的艺术,包括流行音乐则容易多了,因为你就生活在这个时代,耳濡目染,很多东西无需再去了解了。
。 想看书来
欣赏音乐 感受艺术(3)
曾经有年轻人问我:我们听现代流行歌、摇滚乐、音乐剧,看美国大片,电视连续剧……为什么还要听这些二三百年前的音乐?我回答:在欣赏现代音乐的同时,你是否了解这些音乐的各种元素都是从哪来的?它们是如何演变的?我们的文化、历史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过来的?要知道,我们现今所有的艺术成果都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我们爬上长城的烽火台,或是走进罗马的斗兽场,并非只是欣赏它壮丽和恢宏的建筑而赏心悦目,更多的是感受历史的厚重,回顾历史的发展和前人的足迹而从中汲取精神的养分。
交响乐的创立虽然年代久远,但作品中描绘的精神、情感以及自然风光、社会生活等与现实一脉相承,凭借心性去感受它,大多数人还是能够理解的,在今天仍有许多现实意义。以贝多芬为例。当他在写完海林根施塔特遗嘱后,顽强地向自己的命运挑战,“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写出催人奋进、在逆境中崛起的《英雄》和《命运》交响曲,这些传世之作以其非凡的力量跨越时空,使每个聆听它的人都为之震撼,获得勇气。而他的第六交响曲《田园》,则描绘了旖旎的田园风光,用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分别表现出夜莺、鹌鹑和布谷鸟的叫声,以及第二乐章的《溪畔景色》,都使听者体会到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有人评论说这是一幅美妙绝伦的音画,而贝多芬却说:“《田园》与其说是音画,还不如说是感情的表现。” 因为当他在写遗嘱的这个地方——维也纳北郊、密林环绕的海林根施塔特,完成传世佳作《田园》时,已经完全失聪,那些美妙的鸟鸣声是他发自心底的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记得我在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指挥这首交响曲时,尽管有的乐队队员并不投入,有人甚至把调号都演奏错了,但我仍深深地被它感动,尤其到了第五乐章的“牧人之歌”、“暴风雨后的愉快”和“感恩之情”,那种对大自然的赞颂之情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令人陶醉。贝多芬是一个满怀愁绪和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矛盾的人,但他从大自然中获取创作的灵感,而且把这种灵感化作音乐,让我们每个人从中得到启迪:热爱大自然、珍视生活、享受生活。
所以,贝多芬之所以伟大,被称为天才,是由于他把自己的哲学思想、理念,自己博大的人文精神通过交响乐的形式,史诗般形象地表现出来,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不墨守陈规,极富创新精神地运用音乐中一切可调动的因素来为表现自己的思想理念服务。因此在听贝多芬的音乐时,我们并非只是去听优美动听的旋律,而是从中去体验一种精神,体验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态度,感受他在黑暗中通过斗争走向光明的哲学思想,并从中汲取力量。
歌剧欣赏
对歌剧的欣赏,也会遇到欣赏古典音乐相同的问题:一部歌剧,动人心弦、琅琅上口的咏叹调只有那么几段,剩下的则不怎么好听,有的甚至像念经似的没有味道,我们该怎样去欣赏这冗长的全剧?
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她与纯音乐的形式不同。她有故事情节,有人物,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