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力去支撑,效率也是很低的。我特别“佩服”女人逛街这件事,逛一整天仍乐此不疲,因为那是她们天生的兴趣,但同样的路程让她当成任务去走完,她肯定马上就会喊累。
有人认为我国五六十年代的钢琴家中,最有成就的要算傅聪和殷承宗,殊不知,以今天学习钢琴的条件来看,他们的学琴经历都是极不正规的,甚至有些不可思议。
傅聪八岁半才开始学钢琴,整整比现在的学童年龄大了一倍,所幸半年后他即在意大利指挥家、钢琴家李斯特的再传弟子梅·帕契的指导下学习,可惜仅仅学习了三年多,梅·帕契去世了,他只能转为自学。直到17岁才和前苏联籍钢琴家勃隆斯丹夫人学习一年,后因老师迁居加拿大,又开始勤奋自学。仔细算下来,傅聪在18岁前的钢琴学龄仅仅只有四年多,剩下全靠父子两个“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学习钢琴这样难的乐器,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所以,像他这样的基础和条件,最终能够达到国际级钢琴大师的地位,势必付出了与他同级别的阿什肯纳奇、阿格里奇等钢琴家更多的辛勤和汗水。试想如果没有兴趣的支撑,怎么可能取得他日后事业上的成就?傅聪坦言道:“我爱音乐,可弹琴是苦差事,小时候我也爱玩儿……琴上放着谱子,我有本事同时看《水浒》……但我弹琴时非常自得其乐,我觉得我到了一个极乐世界。”当然,在这十几年,父亲教了他很多东西,教他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指导他学习古典文学:孔、孟、先秦诸子、《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唐诗宋词等等,并请专门的教师指导他英语、代数、几何等课程,使他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全面的文化修养,为他构筑起丰富的精神世界,以便更好地理解艺术的精髓。我常想,如果傅聪不弹琴,去做别的事,也会出类拔萃,为什么一定要从事音乐专业呢?其实,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没有什么比音乐更能打动他,支持着他克服无数困难一路前行。他对弹琴的浓厚兴趣到了痴迷的地步,所以欲罢不能。尽管他的技巧不是那么完美,但他以自己受益终身的传统文化,以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和韵味与西方音乐融会贯通,来演绎人类相通的共有情感,并透过钢琴键盘酣畅淋漓地表达、倾诉,引起人们的巨大共鸣,从而得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度观众的认可和高度赞扬。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2)
殷承宗生于福建省鼓浪屿,从小生活在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里。3岁时,就搬张小凳子坐在钢琴旁,认真地听哥哥、姐姐练琴。6岁能将记住的乐谱演奏出来,9岁举办了独奏音乐会。据说,他12岁去上海音院附中上学之前完全是靠自学,只有一个懂五线谱的牧师太太热心地教他识谱,这对今天学琴的孩子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不是出于对钢琴的酷爱,怎么会那么执著地一个个音自己去琢磨、探索,像一个小探险家似的,否则早耐不住寂寞去做别的游戏了,更何况那么小就达到那样的高度!要知道,弹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要牺牲多少玩耍的时间呀!
因此,能够在某一领域登上巅峰的人,兴趣在他的成功中一定会占有特殊的位置。有兴趣爱好的人是幸福的,能以兴趣为职业的人更是幸运的。但兴趣的产生绝非偶然,同样是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为什么牛顿会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伟大的科学定律,而别人则无动于衷呢?看似偶然的事却有必然的原因,这就是每个人的心中埋有一颗种子,在不同环境、不同诱因和不同作用下,会有不同的结果。
有人天生就对色彩或声音等敏感、有兴趣,这都属于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也有些人的兴趣是在环境和外界的影响下,后天被培养或诱发出来的。但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兴趣,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出于自觉自愿、发自内心,而不是被胁迫、被屈从而来的。
傅雷对傅聪的教育,不是指望他一定成为一个钢琴家,而是首先教育他做人。父子两人经常促膝长谈,谈艺术,谈人生,我们从《傅雷家书》中能深切感受到傅雷教子,是完全没有世俗的功利之心的。音乐比其他艺术更具自由性和伸缩性,一个没有真知灼见的人,是无法创作和体现音乐语汇的,更不要说去传递她的神韵和魅力。
我小的时候,虽然父母希望我学习音乐,但并没强求我一定要搞专业,即便是我已被免试升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算是成绩相当不错,父母仍不确定我是否应该以音乐为职业,他们觉得我其他方面的成绩也不错,如果学别的学科,做别的工作也会学好、做好。无论做什么,他们只要求我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