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取功名,飞黄腾达,发生了多少大大小小营私舞弊的考场丑闻?其中多少人为此身败名裂甚至丢了性命。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弃到今天已经有近一个世纪了,但考试或比赛中的弄虚作假现象,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而销声匿迹。人们在迅速脱贫,逐渐富裕起来的过程中,社会竞争也在不断地加剧,而有限的资源、激烈的竞争环境又成为不正当竞争滋生的温床,营私舞弊现象非但没有绝迹,反而此消彼长,有愈演愈烈之势。形形色色的考核和比赛催生出各种舞弊的新套路,手段虽五花八门,但目的却万变不离其宗:不是靠自己的实力和真才实学去竞争,而是靠投机取巧来取得好成绩。
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在各类统考中,试卷泄密事件层出不穷,光是被媒体揭露的就有多少?甚至有些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也参与“传销”考题,把考题当成商品来卖,殊不知,他们同时出卖的还有自己的良知和灵魂,而买者换来的除了虚假的成绩外,是否也有良心的不安?这样的现象虽然只是少数,但危害却极其深远,因为它搅乱了一个正常的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得选拔真正的优秀人才失去保障。
随着国家各方面稳定快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不断增加,学习各门艺术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于是各类艺术学科的考级也应运而生,尤其是一些与升###系起来的各种特长生政策,更是得到考生和家长的格外重视,使得原本很正常的一种验证自己学习水平的考级考试带上一层浓重的功力色彩,甚至变了味道。
有一次,我举办演奏会时,一个朋友带着孩子来前观赏,她父亲告诉我,他的女儿已经通过了钢琴九级的考核,并让她弹给我听,但是孩子总是不肯,说比那些演奏会上的孩子差得太远、没法弹……在父亲的一再催促下,她弹了一首九级的贝多芬奏鸣曲。一听才知道,她读谱、方法都完全不对,错音错节奏有四、五处,整个人都是僵的,怪不得她父亲告诉我,自从考过九级以后,她基本没再弹过琴。演奏会的间歇我就问她,你是怎么通过考级的?他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低下头说:我妈妈认识管考级的老师,我们班的好几个同学都是我妈给说了情才通过的……我想这样“有本事”妈妈决不仅仅只有这一位,怪不得后来考级的成绩逐渐与升学加分脱了钩,很多录取学校或单位在考核特长时,也不仅以证书为依据,而要听考生亲自弹奏才算数。这让我想起我国一位资深钢琴家、国际钢琴大赛的银奖得主愤怒地将考级文凭称为一张废纸。过去,我曾看到一些业余钢琴学校、学习班的广告,以保证学员通过考级来招揽生源。我当时就觉得非常奇怪,你连这个学生的面都没见过,一切都是未知数,你怎么就能下这个保证呢?你是根据什么来断定他们一定能通过考级呢?
考级本来是一件好事,它有助于督促孩子努力学习、并接受客观的检验,从更广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学琴中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更好地掌握这门技能。因为每一个人的情况不同,存在差异也是正常现象,一时达不到标准还可以继续努力,然而,如果不择手段地就是为了那么一纸文凭,那么考核就失去了意义,成了自欺欺人的过场。其实,即便通过了九级,也不过是学琴刚入了门,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为托关系搞张九级的证书就“功德圆满”了,不思进取,实则连门都没进去,自己就封上了前进的道路。
是金子总要发光,如果不是金子,就是镀上一层金色,也会褪去。面对竞争我总是鼓励我的学生,集中精力好好练就真本领,不愁英雄无用武之地。古代战国时期,赵王想联合楚国共同抗秦,他派平原君去游说。平原君想挑20名有勇有谋的家臣与他一同前往,但挑出19名后,再也挑不出来了。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自荐,平原君表示不认识他,还说一个人如果有才能,会像锥子那样,装在囊中也会立刻显露出锋芒,你来了三年,我没听说你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呀!毛遂回答,那是因为你没有把我装在囊中,锥子装在口袋里,早晚要露出尖来。毛遂后来在随平原君出使楚国时,果然在关键时刻发挥了自己的才能,迫使楚王签订了联合抗秦的盟约,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使命。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靠什么去竞争(2)
我有一个学生曾参加一个颇具规模的比赛,几轮比赛下来,最后得分,是同年龄组参赛选手中的最高分。这时,比赛组委会的工作人员找到孩子的家长,要求他给比赛提供赞助,说大赛在经济上有一些亏空,希望金、银奖的选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