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婉言推辞他们的加入,林冲终于忍无可忍,讲:“此人只怀嫉贤妒能之心……”最后在火并王伦之时骂道:“你无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王。”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竞争中的敌和友(2)
反观林冲,虽火并了王伦,而且吴用请他坐第一把交椅,但他虽然自恃是“有胸襟,胆敢拒敌官兵、剪除君侧元凶首恶”的战将,却说:“晁盖兄仗义疏财,智勇足备,方今天下人闻其姓名无有不伏。”认为他是最合适的一把手人选。接着说自己无学无才、无智无术,而推荐学究吴用做军师,执掌兵权、调用将校。晁盖请林冲坐第三把交椅,林冲又说:“公孙先生名闻江湖,善能用兵,有鬼神不测之机,呼风唤雨之法,谁能及得?”还是让贤,最后在林冲的策划下,建立了一个由晁盖、吴用、公孙胜三人组成的领导核心,而林冲等人只是起辅佐的作用。林冲虽然身手不凡,但他顾全大局,把自己的利益和地位置之度外。作为封建社会一名武将,能如此深明大义,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有时候,强者之间的竞争不是在于资历和技艺上的比试,而是看谁更智慧,更受到大家的拥戴。智慧不同于聪明,智者以自己的胸怀聚集世上的贤能,而不是靠鼓噪、钻营和诋毁他人来表现自己。所以他看到的只有别人的优点,他的视野更开阔,认识更理性和客观。由此使我们想起了历史上很多的杰出人物,像汉高祖刘邦和三国时蜀国的刘备。这两个人单论文、武都不如他们的手下,就是说他们都不具备所谓的“大才”,但正是由于他们都具有非凡的“大量”,才使他们成就了一番事业而名留青史。而既无量又无才的王伦,处处体现出的都是一种自私和狭隘,正所谓“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别进来。所以说,这种对个人利益的维护,是以损害全局利益为代价的,如果大局都不保,最终小利益也得不到保障,落得个被火并的下场。
与“文人相轻”作风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些人在竞争的环境中却做得截然不同,他们不仅不敌视和排挤对手,反而给予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在历史上,同行之间成为事业及思想上的挚友,为了共同的事业而携手奋斗的例子也是很多的,音乐家中浪漫派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与肖邦的故事就流传甚广,一百六十多年来一直传为佳话。
李斯特与肖邦,一位是“钢琴之王”,另一位是“钢琴诗人”,他们共同构建了19世纪钢琴艺术的最高圣殿。钢琴演奏家鲁宾斯坦(18871983)曾经对李斯特与肖邦做过一个比较,认为肖邦把人们带入梦境,使他们在那里流连忘返,而李斯特则是遍洒阳光和令人眼花缭乱的那种光辉。
在一部介绍肖邦的电影中,就曾引用了一段李斯特力荐肖邦进入巴黎上层社会和音乐圈的故事,这段历史因而也被广大音乐爱好者所熟知。1830—1893年是钢琴音乐兴盛发展的时期,当时法国的巴黎一度成为欧洲的音乐中心,那里活跃着包括演奏大师兼作曲家卡尔·克布雷纳在内的许多音乐家。1828年当17岁的李斯特来到巴黎后,不但用他那雄浑的气魄和诗情画意的演奏抓住了巴黎的观众,更以一幅技巧名家的姿态征服了几乎所有巴黎音乐圈子里的人,他成了一个红得发紫的年轻大师,受到了巴黎上层的热烈追捧,荣耀、金钱接踵而来……当1831年21岁的肖邦初次来到巴黎,进入当地的音乐圈子时,李斯特以他艺术家的敏感和洞察力,很快就发现了肖邦不同凡响的才能,他从肖邦那充满诗意的忧郁中,和忧国忧民的激愤中都感受到肖邦音乐中那深刻的内涵,而且肖邦音乐创作中那丰富绚丽的和声,既传统又新颖的创作手法也给予他很大的启迪。李斯特知道他遇到了一位稀世的天才,这是唯一一位能够对他构成威胁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但他没有保持沉默,任其自生自灭,反而唯恐肖邦的才能被埋没。为了让人们尽快地认识肖邦,为了让巴黎的上层社会及艺术界早日接纳肖邦,李斯特不遗余力,他借助自己的影响力,精心设计了李斯特烛光钢琴独奏音乐会,由他首先上台演奏,几曲过后,烛光熄灭,肖邦出场了。在电影的版本中,肖邦演奏的是那首才华横溢的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第31号),这是一首很典型的肖邦作品,既有他叙事曲的传奇色彩又洋溢着波罗乃兹的刚毅和英雄性格,中间断落宁静安逸、美丽如画又轻盈飘逸、充满诗意,结尾热情奔放、势不可挡,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如果按照创作年代来讲,1831年肖邦如果演奏谐谑曲的话,应该是另外一首——第一谐谑曲,b小调作品第20号。)当时肖邦一鸣惊人,一下子成为巴黎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