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的东西都摆在货架上的超超级市场(Hypermarket)也在北京三环路边开了门脸儿。
对于超市,我的第一态度是非常拥护:不用跟售货员求爷爷告奶奶,简直太好了。一向我最怕的就是商店售货员给脸色。求他等他费得那功夫就别提了。不过如果将心比心,也可以理解:常常为了点儿针头线脑,让人家售货员一次次把东西拿给你看,碰上顾客挑鼻子挑眼的,一耗就是半天。这种事儿,谁长了谁也烦。如今有了超市,东西摆在那儿随便拿随便看,到时候收银机结算,买和卖之间的那一层麻烦都给省去了。
再有,超市带给人的方便也是没的说,上了一天的班下来,够累的了。有了超市,省得为日常生活的一点儿东西走好几家店,只需逛一次超市就买下一个星期的食品、日用品,省下来的时间多和孩子家人在一起,或出门会朋友,或看电影听音乐会,或干脆待着什么都不干。总之方便。
方便,和快、省事,这几个词一起,已经成了今天消费社会里人们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案的关键词。几乎是社会各职能部门与服务部门的宗旨。本来也没错。
不久前,和公司的法国老板在国内出差,坐飞机,坐汽车,南来北往。法国人的爱说话和北京人的爱侃是一回事儿。行路中,饭局上,工作下来喝一杯的时候,法国人有无穷无尽的话题。聊的也都和咱们中国人差不多,总之都围着人和事转圈儿。一回就说到了超市,我说超市发展快得如雨后春笋,换到法国人,人家的形容是像片片蘑菇。真逗了:都用和吃有关的来形容。难怪不只法国人(知名的有罗曼·罗兰)称,在所有的文化中,中国人的跟他们最近,最早熟悉洋人的中国人比如辜鸿铭也说了差不多的话。
这回说到超市,法国人有自己的观点。他说他不喜欢。超市的优点他也承认,但是他从一个我没有想到的角度说,超市的出现把小商店小商贩挤垮了,这是很糟的事。他津津乐道地对我说日常生活中的小商店如何有意思:“我的面包铺”,“我的菜铺”,“我的药铺”,“我的肉铺”??初听之下,这法国人真是老板作惯了,占有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细听下来,一门之见倒也独特。
法国人说,他始终留恋他住的那条街过去的面包铺、肉铺、菜铺,没有超市的时候,一条街上从吃到穿,到日用杂货,到药店,一应俱全。尤其让人喜欢的是:人人交往中的那种关系和那种情趣。每天早上去喝咖啡。挤在酒吧台前说说早上的新闻;孩子下午放了学,大人领去面包铺买个刚出炉的牛角包,孩子们吃,大人们聊;菜铺的老板熟悉咱们家,常告诉说什么新鲜菜上市了,什么菜味道好;干洗店,鞋店,小餐馆,大家都认识,街上碰了面都打招呼。哪家的孩子今年高中会考,谁家的狗新下了一窝崽,对昨晚的某个电视节目有什么议论,今夏的休假有什么旅行打算,话题多了。想起来,是很亲切的回忆。
No。2 完美主义者(3)
老板的一堆小店铺的故事让我从一个平常又不平常的角度认识他。一个每年至少1/4时间坐飞机旅行坐头等舱住五星酒店的世界大公司经理站在地上的时候有这样平凡的心情,喜欢隔着柜台和面包师傅搭话,大概还是有点可亲的味道。
归纳一下这个法国人不喜欢超市的理由:其一,超市之大使人缩减为一部大机器的工作目标,去掉了交流情趣的可能。其二,超市给人灌输一种荒谬的消费观念:越快越好,越多越好,越大越好。“注意!”法国人说,“别丢了你自己!”
我们真有可能丢了我们自己。不仅仅是在超市太多的商品面前忘了我们到底要什么。为了快,方便,省事,我们忽略了滋味儿趣味儿,我们少了短了记忆,我们不自觉地瞧着最快的最新的最时兴的,我们不再守着惦记着,我们最后经常丢掉了一些平凡但却应该永远保留的生活价值。结果开着好车,住进大宅,出门都是靓女靓仔,人却没味道平庸了。
平常的日子里有一点儿味道,也不必多,该有多好。眼前的大老板对街里面包铺的留恋甚至执著(他还说他宁肯多走路,多花几个生丁,舍去家门口的超市的面包而不顾,专程到街区里仅剩下的唯一一家小手工面包铺去买每天吃的面包)。让人想到法国人的某些让人欣赏的东西,尽管他们的毛病有些像中国人的毛病一样讨厌。记得在巴黎有一回在左岸的一个咖啡馆。正好刚刚买到一本昆德拉的书。为了延续心里头的那份高兴,我在酒吧台前给自己要了杯咖啡享受享受,手底下顺手翻阅着还带着纸香的新书。“喂,你认识那女士手里那本书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