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开始这么糟蹋民力的是汉武帝,而且汉朝的邮驿事业远没有唐朝发达,汉武帝都这么去做,更说不过去了吧,估计死的人和马匹比唐朝的多多了,而且汉武帝就算吃到的肯定也是荔枝干吧。
竺可桢解读中国千年气候变化(1)
从杨贵妃的故事中,我们似乎看到从唐到宋,中国经历了一个显著的气温下降的时期,成都平原都可以吃上荔枝,但后来的人大多就没有那个福分了,显然这是老天爷的安排,非个人因素所能决定。
中国几千年的气候是如何变迁的,其中又有什么规律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似乎要请出竺可桢,而不是靠草船借箭而出名的诸葛孔明先生。诸葛孔明预测了三天内有大雾,才敢在周都督面前夸下海口,以项上人头担保,可以在三天之内“造”出10万支箭来。而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光凭诸葛孔明的掐指一算还是不行。
在中国气象史上,竺可桢是为中国气象研究起到奠基作用的科学家。新中国成立之后,竺可桢以渊博的学识和较高的威望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
竺可桢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竺可桢对中国历史气候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两篇论文可以帮助我们解开中国数千年气候变化的规律。一篇是1961年他撰写的《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第二篇是1972年他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依据北冰洋海冰衰减、苏联冻土带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后退、海面上升等有关文献资料记述的地理现象,证明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