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要有贪念,能捞多少银子呀?
“要啥给啥”的张景惠,为了证明自己是个“粗人”,常把“妈个巴子”挂在嘴上。据说,臧式毅嘴上是没有这句东三省的“省骂”的。可这个自当了奴才就知道自己不再是人才了的“臧大眼珠子”,那心头会不会也在骂:妈个巴子,兴你们要啥给啥,就不许我能捞就捞呀?反正这妈个巴子的“满洲国”也不是我的!
即使你们暂时穿上日本军服,我也不责备你们
1931年9月22日,即“九一八”事变后第四天,东边道镇守使于芷山召集团长、处长开会,研讨如何应对目前局势。
以3团长田德胜为首的一些人认为,以咱们这点兵力与日军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从长远看,还是降了,以图将来。另一些人认为军人守土有责,况且上峰未说束手不抗,应该边抗边请示。还有人认为东边道偏远,日本人一时半会儿来不了,而且眼下局势还不算明朗,主张看看时局发展再行定夺。
其实,应该说是老狐狸的于芷山,已经八九不离十地拿定主意了。开这个会,他只想摸摸这些人的脉搏,并使自己的想法更趋完善。
首先到来的,是以袁金铠为首的伪奉天维持会和熙洽、张海鹏等人的劝降信。很快,驻凤城日军的信也到了,威胁如不及早投降,日军将进迫东边道镇守使署驻地山城镇。
于芷山答应投降,但请日军暂时不要进驻东边道,由他负责维持东边道地区治安,关东军只要供给军饷、弹药就行了。他一面派人去奉天关东军司令部交涉军饷、弹药,同时派出亲信去北平,请示张学良。
在此期间,这个仪表堂堂、颇像个男子汉的上将镇守使,不遗余力地招兵买马,扩充军队。
1883年生于辽宁省台安县的于芷山,生性粗野好斗,且机敏过人,属于那种高智商的乡间无赖。十七岁投奔辽中地区著名胡子头杜立山,杜立山被胡子出身的清军游击马队管带张作霖打垮,大小匪首数十人被杀。张作霖见于芷山少年英俊,收为随身马弁。于芷山感恩戴德,以死效命,由哨长、排长而警察分局长,再团长、师长、军长,一路高升。生逢乱世,尚未长大成人就操起枪杆子,他深知这种吧一家伙就能打死人的东西的分量,也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眼下,到底鹿死谁手,还得走一步、看两步。而无论日本人占住东北,还是张学良打回老家,他的分量都是与枪杆子的分量成正比的。
10月初,山城镇来了个不速之客,原关东军大佐、炸死张作霖的元凶之一的河本大作。于芷山热情款待,河本说要去西安煤矿“视察”,于芷山即派一个连一路小心护送。而河本也未负他的这份殷勤和苦心,后来努力为他投降牵线搭桥。
10月中旬,派去北平的亲信回来了,带回张学良的指示,大意是:日军侵略东北问题待中央来解决,你们暂时可以采取应付手段,即使暂时穿上日本军装,我也不责备你们。
从士兵到将军,十四年间没有伪军穿上日本军服的,再铁杆的汉奸也穿不上。倒是殊死抗战的抗联官兵经常穿着日军服装,特别是后期。那是从变鬼的鬼子身上扒下来的,是为了生存,为了打鬼子。而一些人模狗样的东西,还穿着蓝灰色的东北军服装,就跟鬼子穿上连裆裤了。
“九一八”事变后,最早把枪口对准自己同胞的卖国贼,是洮辽镇守使张海鹏。
黑脸上凹凸不平,人称“张大麻子”的张海鹏,辽宁省黑山县人,原是个胡子头,报号“大祥字”。有卜者给张景惠相面,说他是星宿下凡,南极仙翁降世,福大寿大,谁也奈何不得,他便乐不可支。这个张海鹏则自称张飞转世,到哪儿见到关帝庙,倒头便拜,口称“二哥”。郑孝胥、熙洽念念不忘大清,他则极力拥戴溥仪称帝。同样出身绿林,同为镇守使,军衔中将,职务到师长就顶天了,除了老资格和年纪比于芷山大十五岁外,样样都在于芷山之下,这一切都酿成了他对张氏父子的不满,是其很快投敌卖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变之初,张海鹏曾打算把他的4个骑兵团化整为零,沿洮(南)昂(溪)线布防,抗拒日军北犯。接到荣臻、张学良电报,均示避免冲突,放弃抵抗,那就不抵抗,等你们的高见妙招吧。只是他这种人,对这种当口是极敏感,且能把握“机遇”的。这世道又乱了,而乱世正是大展身手、大捞油水的时候。一向嫌官小了的镇守使,借口民意,自封为蒙边督办,把镇守使署改称蒙边督办公署。
张海鹏与驻洮南满铁公所所长河野正直,素有交情。由他递话,张海鹏就接待起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