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围困的局面有两种:正明二年的冬天,被宣军围困的终平城,这是人人都看得清楚的。正明皇帝被围困在这深宫里,却是不曾被人们看清。正明皇帝曾对层层围困的终平形势而忧叹,但他却不曾意识到他自己又何尝不是陷入这重重围困之中呢?
正明皇帝正在为国事而发愁。
已经二更过后了,正明皇帝没有睡意,在皇宫的院落走来走去。两个宫女打着两只料丝宫灯,默默站立在丹墀两边。其它值班太监和宫女远远站立在阴翳之中,大气都不敢出。有时一阵料峭的北风吹过,宫殿檐角的铁马发出响动,可正明皇帝不曾听见。
他不时叹一口长气,低着头,彷徨许久。脚步沉重,踱步了好一阵,最后正明皇帝还是走回殿内,重新在御案之前颓然坐下。
现如今,踏北、西南、西北、东南、东部……大昭的边地几乎都处在战火的边缘上,东南闹叛乱,西北战游牧,凝国要东进,宣军想南下,包括景蛮也在虎视眈眈。偌大的大昭帝国,宛若成为了摆在四面八方的豺狼虎豹中间一块巨大而又肥美的肥肉,如果这些豺狼虎豹一拥而上,大昭帝国国运堪忧。
自他治理江山以来,情况越来越糟糕,使他越来越担忧。除了京师腹地,大昭各地再无安宁之地。他不止一次地进入太庙祷告、哭泣,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大昭。可情况还是不见改善,如果还有什么值得庆幸的,那就是大昭的灾荒不算频繁,这说明上天还是庇佑大昭,庇佑他的。如果连上天都弃他而去,为大昭降下灾厄,正明皇帝就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对正明皇帝而言,局面仍然是不牢靠的。他不能将国运完全寄托在上天,或者寄托在周围各国不会联合入侵大昭。他要想办法,为国家争取更多的生机。
财政,是众多难题中,最令正明皇帝苦恼的。
“国库如洗,朕该如何是好?”他在心中问着自己。
他本想通过退出踏北,与宣国人议和的方式来节省在踏北巨大且无止境的投入。但在群臣反对下,和谈之事终究是不了了之,踏北防线仍然留在大昭手中,那么投入就必不可少。可大昭的财政早已到了不容乐观的程度,西北剿灭弋戎人在催银子,东南讨伐乱贼也在催银子,不把大批大批的银子往这两地投入,战事结束之日只怕是遥遥无期。偏偏从踏北这里却又省不出银子。
正明皇帝苦恼万分。到底从哪里可以征调出来银子啊!光靠税收,只能做到勉强维持各条战线,这还是在宫里省吃俭用,且各地没有大规模爆发灾荒的情况下。他现在把裤腰带给勒死了,照样挤不出银子来。
那推行改革呢?更是困难重重!关于土地的改革措施,商议一次就搁浅一次,想要在短期内落实,完全是痴人说梦。赋税折银政策在全国推行后的确令年年亏空的财政状况有所好转,可也仅仅是避免了以往那种数目惊人的财政赤字,力量依旧有限。
那……澄清吏治呢?据他所知,大昭王朝运行了将近三百年了,到了这个时候,部分官员多多少少贪墨些银两,肯定是在所难免的,这也实属正常。但是呢但是,正明皇帝思索着,应该不会特别特别严重吧?也就是严万忠一党多年贪墨,可他们一党毕竟就那些人,又能贪墨多少银两?而且这些人在朝堂根深蒂固,实在难以动手。澄清吏治之举,食之无肉弃之可惜,正明皇帝索性就不考虑了。
又或者说,再苦一苦百姓,加征些赋税?正明皇帝很快就抹除了这一想法,各地百姓受到当地战事影响,日子同样艰难不已。加征赋税,说不定战事还未能平定,就又掀起大规模民变,朝廷开支又将平添一大笔。
改革不能改,军费不能省,加税不能加,宫中用度也没办法再降,正明皇帝还能从哪里搞来银子?
他骤然间灵光一闪:对啊!宗室!自己不是还有那么多富得流油的宗室吗?都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人,这些宗室应该可以为他、为艰难的国事提供帮助吧?一定可以的!正明皇帝颓丧的精神一下子就振奋了起来。是啊!大昭要是垮了,那些宗室还不是照样完蛋?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宗室肯定愿意体谅朝廷难处,贡献些银两,帮助风雨飘摇的大昭王朝度过眼下的难过,一定会的!
惆怅已久的正明皇帝像个孩子一样一下子就从御案前跳了起来,把一旁有些困倦的宫女太监都给吓了一大跳。
侍候皇帝的宫女询问皇爷这是怎么了,正明皇帝摇了摇头,对宫女说道:
“无碍,朕要就寝了。”
正明皇帝躺在龙榻上久久不能入眠。以前他无法入眠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