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盗贼胆敢盗取我先帝的祭祀法物,真是罪大恶极!如果不进行灭族的惩罚,我怎能心安理得地继承并恭敬地祭祀宗庙呢!”
张释之听后,立刻摘下帽子,恭敬地叩头回答说:
“按照法律,只能如此判决。陛下,假如有愚昧无知的百姓,因为不懂法而无意中挖取了长陵上的一捧土(长陵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对汉朝皇室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您又打算用什么法律来惩罚他们呢?”
这几句话让文帝恍然大悟,他也觉得确实只能按照法律来判罪,只能惩罚犯罪者本人,而不能随意扩大惩罚范围。于是,文帝入宫向薄太后禀报了这件事,并征求她的意见。薄太后也同意了这个观点,认为应该按照法律来办理。最终,文帝就按照张释之的判决来处理了这件事。这里插叙的两件事,都是为了表明张释之在执法时公正无私、廉洁奉公的品质。他不受个人情感或外界压力的影响,始终坚持依法办事,是一个值得信赖和尊敬的好官。在这次审理周勃的过程中,张释之其实是想为周勃开脱罪责的。但遗憾的是,周勃不擅长言辞,无法为自己辩解清楚。于是,张释之将这个情况告诉了袁盎。袁盎之前曾经弹劾过周勃骄傲无礼,但这次,因为听了张释之的解释,他独自上奏皇帝,声称绛侯周勃是无罪的。另外,薄太后的弟弟薄昭也因为周勃曾经将封邑让给他而对他心存感激,一直念念不忘。所以,他也入宫向薄太后为周勃申冤。薄太后之前已经听了公主的哭泣请求,再加上薄昭的当面陈述,她更加坚定了要为周勃伸张正义的决心。于是,她召见文帝入宫,准备与他商量此事。文帝接到太后的召见后,立刻进宫拜见。没想到,太后一见到他,就气得拿起头上的头巾,朝他扔了过去,并生气地说道:
“绛侯周勃当年手握皇帝的玉玺,统率着北军,那时候他都没想造反。现在他被贬到一个小县城居住,反而要造反吗?你是听了谁的谗言,竟然想要冤枉并迫害这位功臣!”
文帝听后,吓得连忙道歉,解释说廷尉已经审讯清楚,证明了周勃的冤情,很快就会释放他。太后听后,才让他回去处理朝政,并同意赦免周勃。幸好,张释之之前已经详细陈述了案情,证明了周勃并没有谋反的意图。文帝甚至没等看完所有的案卷材料,就立即派人拿着符节赶到监狱,将周勃释放了出来。
周勃幸运地从监狱中被释放出来,他感慨万分地叹息道:
“我曾经统领过百万大军,从未有过丝毫畏惧,却没想到狱吏的权力竟然如此之大,让我深受其苦!”
说完这番话后,他便前往朝廷向文帝谢恩。文帝依旧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去,周勃便在宫殿上向文帝辞行后离开了。后来,周勃得知薄昭、袁盎和张释之都曾经为他出面排解困难,心中非常感激,便免不了要亲自去感谢他们。在与袁盎交谈时,周勃回想起当年被袁盎弹劾的事情,不禁笑着说道:
“我以前曾经怨恨过你,现在才知道你实际上是出于爱护我才那么做的!”
于是,周勃与袁盎握手道别后,就离开都城回到了自己的封国。文帝得知周勃已经回国,并且确认他没有谋反之心后,终于放下了心中的大石。然而,淮南王刘长的行为却越来越嚣张跋扈,他出入时都使用着与天子相同的警卫和清道仪式,擅自行使威权和恩福。文帝对此非常不满,于是写信对刘长进行训诫和责备。但刘长却用强硬的言辞回复文帝,表示他愿意放弃王位,成为一个平民,去真定守墓。这显然是刘长对文帝的怨言和不满。于是,文帝再次下令让将军薄昭给刘长写信,对他进行告诫。信中的大致内容是:
我听说大王您性格刚直勇敢,慈爱宽厚,正直守信且多谋善断,这是上天赋予您成为圣人的资质啊。然而,如今大王您的所作所为,却与您的天资不相称。皇帝对您一直非常厚待,但您却轻易地口出狂言、恣意妄为,因此在天下人面前留下了负面评价,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大王您拥有着广袤的千里之地作为家园,统治着万民百姓,这都是高皇帝对您深厚的恩德和眷顾。高皇帝他历经风霜雨雪,冒着狂风暴雨,亲临战场,面对着枪林箭雨,身先士卒地攻城野战,身上伤痕累累,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子孙后代奠定万世不拔的基业,他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多么深重啊!然而,大王您却不顾念先帝的这份艰苦卓绝,竟然想要放弃王位,去做一个平民百姓,这岂不是太过分了吗!再者,如果您贪图让出国土的好名声,而轻易地放弃了先帝创下的事业,那就是不孝;父亲为您打下了基业,您却不能守住,那就是不贤;您不请求守护先帝的长陵,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