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士卜客挟其诡道,鼓其迷说,所以上蒙至尊,下惑士民也”,表示其“素不为取信”,并从梁昭宗的相关历史事实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昭宗所以常败而立业者,其以德也”。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魏斯的史观尚算不上是完全科学的史观,但其能够结合历史事实,解释梁昭宗得以建立功业的原因,这样站在客观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史观,无疑要胜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史观。因此,从史观上看,《续梁纪》相较于《盛梁纪》而言,无疑是有所倒退的。
三、匡恩的主张与高帝的回应:政治史视角下的《续梁纪》
匡恩的《续梁纪》不仅反映了梁秦史学史的发展,还反映了秦初的政治形势,同时也影响着秦初的政治走向。
欲弄清匡恩《续梁纪》反映了怎样的时代政治形势,需要从匡恩自己的观点出发,对作为秦初时人的《续梁纪》作者匡恩的主张进行分析。如前所述,匡恩在《续梁纪》中共有四段“论曰”,除第四段是为了宣扬东秦王朝的正统性以外,其他三段“论曰”都表达了自己的某些主张,分别是应该重视培养太子、要重视对诸侯的防抑、要重视太子位置的安稳。考察这些主张的内容和匡恩的论证逻辑,可以看到匡恩的这些主张都是有关统治者如何保障统治秩序的主张,同时,这些主张也大都涉及到了王朝权力继承人的问题:第一卷和第三卷的“论曰”分别主张应该重视培养太子和要重视太子位置的安稳,这无疑是有关帝位继承人太子的有关主张;第二卷的“论曰”主张要重视对诸侯的防抑,似乎并不完全和王朝权力继承人有关,但其问题的提出是由蜀、凉二王的反叛事件引出的,二王的反叛是悼帝、明宗之间权力交接时发生的叛乱,这本身就与梁王朝的王朝权力继承密切关联,匡恩以二王反叛事件为讨论问题,主张应该重视对诸侯的防抑,而借二王反叛讨论诸侯的相关问题,其实也是在讨论王朝权力的分配如何保障统治秩序的稳定的问题,这其中自然涉及到如何对待同样具备参与权力继承的权利的诸侯,这其实也涉及到了王朝权力的继承问题。
匡恩的三段“论曰”基本都涉及到了王朝权力的继承问题,这自然不应是偶然所致,而应与匡恩所处的时代形势有密切的关系。如前所述,匡恩的《续梁纪》成书于秦高帝开阳十七年,此时东秦的王朝权力继承是否出现了问题呢?事实上,在《续梁纪》成书时,东秦的王朝权力继承确实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秦高帝一朝并无皇后,这使得秦高帝开阳之朝虽然有太子秦序,但秦序得以成为太子,是因为其长子身份,而不是因为嫡出长子的身份,这就使得秦序的太子位置并不稳定,也容易使时封小狼王的秦太宗产生争夺储君的企图。[张仕一:《从东秦后宫看其朝堂政治关系》,《东秦史与〈前秦书〉研究》(第一辑),第6-7页。]而当时秦太宗作为藩王,坐镇并州,掌握着并州的军政大权(秦太宗时为“并州牧、都督并州诸兵事、太原留守”,[(西秦)杨聆撰,(西秦)都云令注:《前秦书》卷4上《太宗本纪上》。]可谓总管并州军政),无疑也威胁着太子秦序的储君地位。事实上,秦序与秦太宗之间的矛盾在开阳十七年后不久就已经严重激化。
(开阳)十八年春,铁甲鲜卑复寇代郡……先是,废太子秦序好文房之事,久在宫掖,不有寸功;太宗为并州,频立战绩,名震大漠,太子颇患之,太宗亦微有夺嫡志(注曰:高帝无皇后,无嫡子,此言夺嫡者,以阙嫡而言)……废太子既患太宗夺嫡,欲建功名。十九年春,帝大议群臣,欲加兵鲜卑。[(西秦)杨聆撰,(西秦)都云令注:《前秦书》卷4上《太宗本纪上》。]
开阳十六年,为皇太子……然时太宗为并州,频立战功,名震大漠,太子颇患之,以是亦图建功名于戎场。十九年春,帝大议群臣,欲加兵鲜卑。太子请为征讨,帝许之……时太宗建功沙场,颇受武将推奉,太子常自危。帝亦以嗣位为虑,问于圣王曰:“卿弟以为,太子与小狼王孰可奉纂皇极也?”圣王每曰:“此君家内事,臣不能预矣。”太子闻之,益忧,图太宗之心更甚(注曰:为后其不发帝丧而讨太宗张本)。[(西秦)杨聆撰,(西秦)都云令注:《前秦书》卷21《诸宗室世家·废太子秦序》。]
属废太子与太宗间隙日深,卿达遂以为际会……开阳十九年春,帝加兵鲜卑。废太子请为征讨,帝许之,以太子为都督征讨诸军事,以讨鲜卑。[(西秦)杨聆撰,(西秦)都云令注:《前秦书》卷50《自序》。]
今上在并州,内翦山胡,外殄鲜卑,其威亦扬,其功也盛!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