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人民,使人民不至于陷入犯罪。这两点是管理人民的基本职责。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而人民仍然违法,那么司法人员当然应该依法执行,但如果了解情况,应当悲悯而不高兴。如果能够有这样的态度,就已经接近于不杀的理念了。
又有人说:军事将领的重要任务是铲除暴乱,保护良民,更是不可能完全不杀。怎么办?回答说:制作武器的人唯恐武器不伤人,所以在选择职业之初就应该谨慎。一旦成为军人,每一个命令、每一次指挥都与许多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怎能不格外小心?关键是以不随意伤害任何一个人、动物、植物为原则。只要将领们慎重选择士兵,严格明确纪律,平时多加训导,战时多加约束,无论战争胜利与否,都要禁止骚扰和残暴行为。如果能有这样的态度,即使执行杀人的任务,其消除残暴、停止杀戮的心愿也能被天地所见证。从前邓禹率领百万大军,自己说每时每刻都在注意,不敢随意杀人,天道好轮回,他的后代一定会有兴盛的人。果然,邓禹的子孙世代显赫,有30人被封为公侯,16人担任大将军以下的职位,14人担任中二千石的官职,22人担任列校,州郡的牧守更是数不胜数,孙女和曾孙女都成为了皇后,延续了十几代不断,积累的善行带来了吉祥,难道会错吗?
还有人说:人类饮食,世俗宴会,长久以来都有宰杀烹饪的习惯,似乎也不能完全避免杀戮。怎么办?回答说:不杀小生命,不踩踏昆虫蚂蚁,通过吃素食来保持健康,近世那些根基深厚、智慧超群的人已经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当然可以作为榜样学习。暂时做不到的人,所需的肉类等食物,应首先禁止在家里杀生,除此之外,因为个人特别要求而杀的不吃,亲眼见到被杀的不吃,听到被杀的不吃,这样做在饮食健康、朋友交往、工作生活等方面都不会有障碍。如果能够这样做,也可以暂时培养不杀生的心态,稍微减少一些杀业。
第二戒:心不盗
什么是盗?凡是物品,哪怕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东西,如果不是我应该拿的,而我却拿走了,这就叫盗。什么是不盗?凡是对于物品,哪怕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东西,如果不是我应该拿的,而我从来都不拿,这才叫不盗。
然而,人们在公开场合不敢做出偷盗的行为,有时却会在私下里偷偷进行,以为没有人看见,稍不克制,偷盗的行为就在私底下形成了。一旦习惯了在私底下偷盗,时间久了,也会敢在公共场合偷盗。
偷盗的行为有时并不是故意的,而是无意间形成的,人们常说这是无意之过。如果不经常自我检查,偷盗的行为就会在无意中频繁发生。一旦习惯了无意中的偷盗,时间久了,就会变成有意的偷盗。另外,偷盗的行为有时还没有付诸实践,只是停留在思想上。人们认为这只是偶尔想到而已。然而,如果不加以克制,偷盗的念头就会深深扎根于思想中。一旦思想上的偷盗成了习惯,时间久了,就难免会付诸行动。而且,偷盗的行为往往大的被认为是可耻的,而小的则被忽视,人们认为小事无妨。然而,如果不经常自我检查,偷盗的范围就会从小变大。既然偷盗的行为都是从小变大的,那么小的偷盗行为怎么能轻视呢?
由此可见,偷盗的罪恶虽然最终表现为大的行为,但实际上是从小的行为开始的;虽然表现在身体上,但实际上是源于内心的。因此,身体上的偷盗是结果,心理上的偷盗是原因。如果造下了偷盗的原因,必然会结出偷盗的果。身体上的偷盗是果实,心理上的偷盗是种子。如果留下了不良的种子,必然会长出不良的果实。身体上的偷盗是明显的罪恶,心理上的偷盗是最初的恶念。如果不从一开始就铲除恶念,最终一定会受到明显的惩罚。因此,修身养性之道,不仅要禁止身体上的偷盗,更要重视心理上的不盗。
心理上的偷盗应当戒除,理由有四:一、凡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拿走,就是不义。多行不义就会引起争斗,争斗会导致家国的祸乱。二、凡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拿走,就是无耻。无耻的人会无所不为,而正直的事情却什么都不做,必然会丧失廉耻,败坏道德,败坏风俗,对社会风气和国家政治造成严重的危害。三、凡是认为物品微不足道,且别人不知道,而产生偷盗的念头,就是在暗处丧失品行,欺骗自己。自甘丧失名节的人,不会珍惜他人的名节,也不会培养他人的名节。能够容忍欺骗自己的人,也会容忍欺骗他人、家庭、朋友,乃至全国的人民,为了自己的私利,即使祸及百姓也不知羞耻。四、凡是产生偷盗念头的人,大多是因为贪图身外之物,认为这些东西可爱。宫殿、车辆、音乐、美色、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