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致知,是推究穷极我们的知识,必定使之一一明白晓了。怎么可以用 “ 私欲 ” 来解释 “ 物 ” , “ 良知 ” 来解释 “ 知 ” , “ 格 ” 解释为 “ 克治 ” , “ 致 ” 解释为 “ 显现 ” 呢?
答曰,诚与明德,皆约自心之本体而言。名虽有二,体本唯一也。知与意心,兼约自心之体用而言。实则即三而一也。格致诚正明(此指明明德之明,与诚明之明),五者皆约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而言。
回答说: “ 诚 ” 与 “ 明德 ” ,都是对着自心本体来说的的。名称虽然是二个,本体却只有一个啊! “ 知 ” 与 “ 意 ”“ 心 ” ,都是对着自心本体的作用来说。实际是即三个而为一个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明德),(这个明是指明明德的明,与诚明的明。)这五者都是约着防止邪恶,心怀坦诚,返妄归真来说。
其检点省察造诣工夫,明为总纲,格致诚正乃别目耳。修身正心诚意致知,皆所以明明德也。倘自心本有之真知为物欲所蔽,则意不诚而心不正矣。若能格而除之,则是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朗中天矣。
其中检点省察自我的造诣工夫, “ 明 ” 是总纲, “ 格、致、诚、正 ” 是个别的条目罢了。修身、正心、诚意、致知,都是为了明明德啊!倘若自心本有的良知,被私欲所蒙蔽,那么就意地不诚,而心不正了。如果能够格除私欲,就是智慧之风扫荡业障乌云,心中明月圆满朗照天空了。
此圣人示人从泛至切从疏至亲之决定次序也。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识悉皆明了,方能诚意者。则唯博览群书遍游天下之人,方能诚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览阅历者,纵有纯厚天姿,于诚意正心,皆无其分,况其下焉哉。有是理乎。
这是圣人开示我们,从浮泛到真切,从疏远到亲近的决定修持次序。如果是穷尽天下事物的道理,使我心中对什么知识都全部明了,方才能够 “ 诚意 ” 的话。那么就只有博览群书,遍游天下的人,才能够诚意正心来彰明他的明德了。没有能够博览阅历的人,纵然有纯厚的天姿,对于诚意正心,都没有份,何况是下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有这样的道理吗?
然一切不深穷理之士,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
然而一切不深入探究,究竟明了理性的读书人,和无知无识的人,如果听闻道德理性,多半认为那是高不可攀的圣人境界,自己甘心身处凡愚的位置。以此借口不肯奋发勉励,遵循道德从事。如果告诉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及善恶报应的道理。他必然会害怕遭恶果而先断除恶因,修行善因而希望得到善果。
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此大觉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
善恶报应不出身、口、意这三处。既然知道了三世因果、善恶报应的道理,自然可以防护身口,洗除心垢,清除烦扰,使思想清净。就算独自一人在暗室屋陋中,常常如同面对帝王与上天一样,不敢稍微萌生下劣卑鄙的心,因为自己感觉自己罪业深重啊。这是释迦如来想让一切上中下根机的众生,都能致良知、诚意、正心、修身的广大法门啊。
然狂者畏其拘束,谓为着相。愚者防己愧怍 ( zuo ) ,谓为渺茫。除此二种人,有谁不信受。
然而狂妄的人害怕受到约束,说这是着相修行。愚痴的人害怕内心惭愧难堪,便说因果渺茫空洞。除了这二种人,有谁不信受奉行呢?
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须知从凡夫地乃至圆证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弃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恶因,常受恶果,经尘点劫,轮转恶道,末由出离之流也。哀哉。
所以彻悟禅师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这是理势所必然的。要知道从凡夫地,乃至圆证佛果,都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的人都是自己放弃了善因善果。而常造恶因,常受恶果,经尘点劫,轮转在恶道中,没有出离六道的希望,这真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