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各自得以同样享尽自然的寿命,共同往生极乐世界,将来共同参预龙华三会。特地制定规约严禁盗捕,并勒石铭刻规约条文,希望能流垂永久。
然池久未浚,淤泥充满。兼须外筑围墙,以防盗捕。又须造桥修闸,建亭铺路。岂特徒壮观瞻,实欲来礼佛者,触境舒怀,上契佛心。庶可消除天灾人祸,于不知不觉中。
然而放生池很久没有浚通了,充满淤泥。又必须在外面筑一道围墙,以防止盗捕。又必须造桥修闸,建亭铺路。这哪里只是特意来提升观赏,实在是想使进来礼佛的人,接触这个环境,舒畅心怀,上契佛心。在这不知不觉之中,可以消除天灾人祸啊。
但以工程浩大,不得不募诸十方官绅士商,以及一切善信也。恳祈各发生佛同体,物我不二之心。共出净资,俾观厥成。则其功德,当与十方虚空同一寿量矣。
但因为工程浩大,不得不向十方官绅士商,以及一切善信来募资。恳祈各各发起众生与佛陀同体,动物与我不二之心。共同捐出清净资财,使得这些大观可以成就。那么这个功德,应当与十方虚空,同样的寿量啊!金山江天禅寺传戒序
如来以三事故,令正法久住于世,众生悉蒙度脱。三事者何,曰戒定慧。以众生一向背觉合尘,轮回六道。今欲令其背尘合觉,趣证涅盘。
如来以三桩事,令正法久住于世间,众生全都得蒙度脱。哪三桩事呢?就是戒定慧。因为众生一向背觉合尘,轮回六道。现今想使众生背尘合觉,趣证涅盘。
非戒则无所束缚,必至随逐尘境,起惑造业。非定则识波奔涌,何能心无所住。非慧则本具之真心何由彻证,幻起之妄惑何由顿灭。
没有戒,就无所束缚,必会随逐六尘境界,起惑造业。没有定,就识海波涛奔涌,哪能心无所住。没有慧,那么本具真心,没有办法彻底证得,幻起的虚妄之惑,哪有办法立刻灭除。
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须知此三,全三即一,全一即三。切勿谓戒但为定慧之初基而已。
所以《楞严经》中说:“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必须知道这三法,全体三法,即是一法,全体一法,即是三法。千万不要认为,戒只是定慧的初基而已。
夫律仪戒,执身不作,可云初基。而定共戒,执心不起。道共戒,业尽情空,真穷智朗。岂非定慧之全体大用,何得唯以初基视之。
律仪戒,约束身体不作恶,可以说这是最初基础。而定共戒,约束恶心不起。道共戒,业尽情空,真穷智朗。难道不是定慧的全体大用,怎么能够只以最初的基础来看待戒律呢?
然定共道共,仍以律仪而为本体。但以持戒功用浅深,而立此二名,初非另有所说之戒本也。
然而定共戒、道共戒,还是以律仪戒作为本体。只是以持戒功用的浅深,而建立这二个名称,不是另外有与律仪戒不同的戒本。
世人每以律仪为论,致不知如来制戒大意者,或藐视之。而真戒真定真慧,无从闻熏而冀及,为可叹也。
世间人每每只以外相可见的律仪来看戒律,以致不知道如来制戒深意,或者加以轻视。而真戒、真定、真慧,就没办法听闻熏修而祈望得到了,实在可叹啊!
然如来法道,弘范十界。虽宏法大士,各皆三学圆明,而门庭建立,不能不各有专主。或专主于止作持犯,则为律。或专主于修观讲演,则为教。或专主于参究本来,以期彻悟,则为宗。
然而如来法道,弘范十法界。虽然宏法的大菩萨们,都是戒定慧三学圆明,而门派的建立,则不能不各自有所专一注重。有的侧重于止持作持,止犯作犯,这是律宗。有的专一注重于修习止观,讲演教法,这是天台贤首等教。还有的专一注重于参究本来面目,以期彻底开悟,这是禅宗。
宗名教外别传,律教乃教内真传。言别传者,欲人于言外见本体也。非谓宗迥出于教理之外也。
禅宗名为教外别传,律教是教内真传。说别传,是想令人在言语之外而见到本体。不是说禅宗远超出在教理之外。
试观世尊拈华,迦叶微笑。本地风光,彻底显露。了此,则尽世间所有形形色色,无非世尊所拈之华,无不令人彻见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况如来金口所说之无上妙法,便非此华,便不能令人亲见本来面目耶。
看看世尊拈华,迦叶微笑。本地风光,彻底显露。明了这个道理,那么尽世间所有的形形色色,无非都是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