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一个人,衣冠服饰像帝王,样子很威严。李常久跪伏在地上,不敢抬头。阎王命令把他拉起来,安慰说:“不要害怕,我因为过去吃过你的酒食,想见见面表示感谢,没有别的事。”李常久这才放心,但还是不知道怎么回事。阎王又说:“你不记得在田野里洒酒祭奠的时候了吗?”李常久顿时醒悟,知道他是神,便叩头说:“刚才见我嫂子受这么严厉的刑罚,骨肉之情,心里实在悲伤。乞求大王能可怜饶恕她。”阎王说:“她太悍妒,应该得到这种惩罚。三年前,你哥哥的妾生孩子时肠子盘绕而下,她竟暗暗把一根针刺在妾的肠子上,使妾至今脏腑常痛。这种做法哪还有人性!”李常久再三哀求,阎王才说:“看在你的面子上饶恕她。你回去应当劝这个悍妇痛改前非。”李常久谢过阎王后往外走,一看门板上钉着的嫂子已经不见了。他回家去看嫂子,嫂子躺在床上,疮口流出的血把床席都染红了.
(二)阎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神话形象,以下是相关介绍:
寓意
阎罗通常代表着公正、严明的审判和善恶有报的观念。他对死者生前的善恶行为进行评判和惩处,警示人们要行善积德,不可作恶,否则将在死后受到严厉的惩罚.
经典典故
韩擒虎为阎罗王:隋初大将韩擒虎病重临死前夕,邻母见其门下仪卫甚盛,有人称来迎王,又有疾笃者欲谒王,称阎罗王。韩擒虎称“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斯亦足矣”,后赴阴间当阎罗王去了.
包拯为阎罗王:包拯以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着称,被认为死后成为了阎罗王,负责审理阴间案件,惩处恶鬼和恶人,其形象深入人心,反映了人们对公正司法的向往.
主题思想
惩恶扬善:阎罗对生前作恶多端之人予以严惩,如《聊斋志异·续黄粱》中曾孝廉贪赃枉法,死后被阎罗王施以酷刑,而善良正直之人则会得到善待或庇佑,体现了对正义的维护和弘扬.
道德警示:告诫人们要遵守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如《聊斋志异·阎罗》中李久常的嫂子因悍妒作恶受罚,警示人们不可违背道德良心,否则将遭受报应.
指导思想
佛教因果报应说:佛教认为人的善恶行为会产生相应的果报,阎罗的审判和惩处正是这种因果报应观念的体现,引导人们弃恶从善,以获善果.
儒家伦理道德观:强调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关系和道德准则,如嫂子对妾的嫉妒和伤害违背了妇德,受到阎罗惩罚,体现了儒家道德规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
文化传承
文学艺术传承:阎罗形象在文学作品如《聊斋志异》《西游记》等,以及民间传说、戏曲等艺术形式中频繁出现,不断丰富和传承着其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元素。
民间信仰传承:在民间信仰中,阎罗与地狱观念深入人心,人们通过祭祀、祈祷等方式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善恶有报的信仰,这种信仰传承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天地人之道奥秘
天人感应:阎罗的审判被视为上天意志的体现,人在世间的善恶行为会被上天感知,死后由阎罗进行奖惩,体现了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和联系。
人道遵循:强调人要遵循道德伦理,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如兄友弟恭、夫义妇德等,以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否则将受到惩罚,这是人道的基本要求和遵循的准则.
顺应天道:天道公正无私,阎罗的审判也是基于公正的原则,人们应顺应天道,遵循自然规律和道德法则,做到心地善良、行为端正,以实现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阎罗形象在不同文化中有诸多差异,具体如下:
古印度文化
在古印度的吠陀文化中,阎罗最早以阎摩神的形象出现,他是太阳神毗婆薮之子,居住在天界乐土,人死后灵魂要去见他,其有两个使者是两条狗 。后来在婆罗门教中,阎摩神从天界转入地界,成为监督死者生前行为并给予赏罚的神只,进而成为地狱主宰者,最后演变成使死者受苦、凌辱死者灵魂的神只.
佛教文化
阎罗是佛教中的地狱之王,通常被描绘为戴着骷髅头王冠审批死者的形象,以强调其与死亡和地狱的联系,他创造了衰老和疾病,来教导人类重视生命价值,督促人们活着时好好做人.
中国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阎罗王是阴间的主宰,形象多为面容严肃、头戴冕旒、身穿宽袍大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