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又问:“你是哪个省的?”宋生告诉他。余杭生说:“竟然不想进取,足以看出你的高明。山东、山西没有一个通文墨的人。”宋生说:“北方人固然很少有通文墨的,不通的未必是我;南方人固然多有通的,然而通的未必是你。”说完,鼓掌大笑,王平子也跟着笑,于是满屋子的人都哄堂大笑。余杭生又羞又恼,扬眉捋袖,大声说:“敢当着面出题,比试一下文章吗?”宋生转头看着别处笑着说:“有何不敢!”就快步走到住所,拿出经书交给王平子。王平子随手一翻,指出:“阙党童子将命。”余杭生站起来,要纸笔。宋生拉住他说:“口头作就可以。我已经想好了:‘于宾客往来之地,而见一无所知之人焉。’”王平子捧腹大笑。余杭生气愤地说:“完全不会写文章,只会谩骂,算什么人!”王平子竭力为他们调解,请另外再命题。又翻出一句:“殷有三仁焉。”宋生立刻回答:“这三个人走的道路不同,他们的目标却是一样的。那目标是什么?就是仁。君子只要有仁就行了,何必相同?”余杭生就不再作,站起来说:“这个人还有点小才。”说完就走了。
王平子因此更加敬重宋生。邀请他到自己的寓所,诚恳地交谈了很久,把自己写的文章都拿出来给宋生看。宋生浏览得很快,过了一会儿就看完了一百多篇,说:“您也在这方面很下功夫啊。但写作时,不要有一定要考中的念头,可还有希望考中的心思,就已经落入下等了。”于是把看过的文章一篇一篇地讲解。王平子非常高兴,把他当作老师;让厨师用蔗糖做水饺。宋生吃了觉得很甜,说:“我生平没尝过这种味道,麻烦改日再做一次。”从此两人相处得很愉快。
宋生说:“您也应该刻苦攻读,凡是参加科举的人,聪明迟钝,都在于勤奋还是懒惰。我天性迟钝,年纪又大了,只希望用勤奋来弥补。”不久,宋生走了,把文章拿给王平子看,王平子很赞赏。从此宋生来的次数逐渐少了。
考试结束,王平子出了考场回家,宋生又来借住。王平子问他落榜没有,他说:“被黜退了。”王平子吃惊地说:“您的文章和名声,为当时人所看重,难道是主考官不明白吗?”宋生说:“不是不明白。文章可以卖,而功名不能卖啊。我被黜退,还算好的。有个江南的书生,文章和我相似,可名次却在我之上。这难道是文章有固定的评价标准吗!”于是感叹说:“而且南方的文章,不是不漂亮,可毛病在于太雕琢。所谓君子的文章,平淡质朴,忽略形式,去掉浮华,看似一无所有却又无所不有。”王平子听了,更加佩服他的见解。
从此宋生有空也时常来往。一天,王平子把自己的文章给宋生看,宋生见朋友们的圈点称赞很密集,看了一眼,就扔在桌上,一言不发。王平子很疑惑,等宋生走后,偷偷看文章,圈点称赞都没有了,只有几个圈指出不好的地方。王平子更加疑惑,去问宋生。宋生说:“您的文名很响亮,可这些圈点称赞,都不是懂文章的人做的。所谓懂文章的人,应当有另外的赞赏感叹的方法,哪里在这些区区的圈点称赞之间呢!”王平子听了他的话,心里若有所失。
这一年,王平子因成绩优等参加乡试。将要参加秋季的考试,宋生说:“这次考试,有望接连考中。但要防备同室的嫉妒。”王平子不相信。进了考场,同号的考生中有个江南的书生,年纪很小,文章很好。王平子猜想这就是宋生说的那个人,特别留意。等到三场考试结束,竟然和这个书生并列,因为违反规定被黜退。王平子叹息说:“宋生的话应验了!”
等到发榜,那个书生以优等考中。王平子落榜回家,宋生来安慰。王平子就讲了同号书生的事,并且说:“我难道真的没有命吗?”宋生说:“您不要气馁。有没有命,还不一定呢。文章的高低,原本没有固定的评价。就像我和您的文章,谁优谁劣,也不能一概而论。而且您被黜退,或许另有原因,未必全是命运的关系。”王平子说:“可是,同号书生的文章,确实比我好十倍。”宋生说:“不是这样。您只是看到他文章的表面,没有窥探到他内心的精髓。他胜过您,只是因为新奇巧妙来取悦一时的眼光罢了。要是论文章的根本,就浅陋得很了。”王平子始终不能释然。
过了一年,宋生去京城,忽然梦见一个人告诉他:“你和平生子在考场中有冤屈。”宋生惊醒,深感诧异。等到会试,王平子也去京城。宋生和王平子在旅店相遇,讲了那个梦,王平子也很惊讶。等到进了考场,两人的文章都不好,宋生竟然落榜,王平子因为违反规定被斥责。
回来后都责怪梦不灵验。不久,宋生突然去世。王平子去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