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内,崇祯站在御书房的窗前,凝视着远处的天际。最近几日,奏报中接连传来改革试点的成果数据,河南和山西的地方秩序已经恢复,百姓的支持率也在逐步上升。但他心知肚明,这份表面上的平静不过是顽固派暂时隐忍的假象。
玄卫首领王安站在一旁,语气低沉:“陛下,探子传来消息,周延儒与几名顽固派成员近日频繁聚会,似有新动作。他们打算在朝会上以‘政策推行过快,削弱皇权’为由,向改革试点发难。”
崇祯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声音沉稳而不乏威严:“他们果然忍不住了。削弱皇权?这话倒有几分新意,但也不过是借口罢了。”
他走到书案前,激活了玄天策,命令系统模拟顽固派在朝会上的言辞策略以及可能的后续动作。光幕上迅速浮现出复杂的关系网络与多种预测结果:
**策略一:质疑政策的执行速度**
顽固派可能强调政策推行过快,地方未做好充分准备,试图让朝廷暂缓改革,以争取时间。
**策略二:夸大地方士绅的不满**
通过散播“士绅不满可能引发地方动乱”的舆论,制造改革威胁地方稳定的假象。
**策略三:对皇权的隐性攻击**
借“试点改革集中权力”之名,质疑皇帝对地方事务的过度干涉,试图在舆论上削弱崇祯的威信。
崇祯扫过这些预判,目光变得深邃。他沉声说道:“既然他们要用这些话题做文章,朕便让他们自食其果。”
隔日,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崇祯端坐龙椅,神色淡然,目光扫过群臣。内侍宣读完例行奏报后,周延儒缓缓出列,拱手行礼:“陛下,臣有话要奏。”
“周爱卿何事?”崇祯语气平静,目光中却带着一丝隐晦的锋芒。
周延儒神色严肃,语气低沉却掷地有声:“陛下,税制改革试点虽初见成效,但臣以为推行速度过快,地方士绅怨声渐起。若再不加以调整,恐损国基,动皇权。”
“损国基?动皇权?”崇祯眉头微挑,语气中隐隐带着冷意,“周大人此话从何说起?”
周延儒不卑不亢地答道:“陛下,地方士绅长期以来为地方治理出力,但改革直接削弱了他们的利益,难免引发怨言。这些怨言若不能妥善处理,必将影响地方稳定,最终动摇中央权威。”
他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将“士绅”这一核心矛盾巧妙包装成对皇权的忠诚建议。朝堂中,不少中立派官员皱起了眉头,似乎被他的言辞打动。
面对周延儒那番滴水不漏、表面忠诚的质问,崇祯崇祯眼神微敛,唇角却带着一抹几不可察的笑意。他缓缓开口,语气不疾不徐,却透着凌厉:“周大人,听你的意思,朕的改革反而是对皇权的威胁了?”
朝堂瞬间安静,所有人都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周延儒略显僵硬地拱手,语气依然恭敬:“陛下明察,臣绝无此意。但改革推行迅速,若处理不当,恐会招致地方士绅的联合反弹,进而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掌控。”
他话音刚落,崇祯冷笑一声,声音清晰而平稳,却带着掷地有声的力道:“士绅联合反弹?周大人这话,朕怎么听着不像是建议,倒像是一种警告?”
周延儒脸色微变,连忙辩解:“陛下,臣只是忧心地方形势,不敢有丝毫不敬。”
“无须再说,”崇祯摆手打断他,眼中寒意渐浓,“周大人既忧心地方形势,那朕便让你看看,山丁试点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来人,宣奏报。”
内侍展开折子,大声宣读最新的山西试点数据。声声有力,每一句都像铁锤般敲击在反对派的心头:
税负减轻,百姓负担降低:农民税赋减少了四成,乡村经济恢复活力,百姓生活逐步改善。
市场稳定,粮价下降:粮仓改革使得储粮充足,粮价稳定,试点区域的农贸市场交易量增长一倍。
治安恢复,地方秩序稳定:乡间流民回归,乡村治安恢复正常,盗匪活动减少六成。
每一条数据都真实且准确,丝毫不容反驳。殿内一片寂静,不少中立派官员低头沉思,显然已经被这些事实打动。
崇祯冷冷扫视群臣,尤其是周延儒,声音如寒冰般透彻:“周大人方才提及地方士绅的怨言。可朕不禁要问,这些士绅的怨言是为何而起?是因为百姓生活改善了吗?还是因为他们丧失了以往私吞民财的权力?”
这一句质问犹如当头棒喝,周延儒猛地抬头,却发现对方的目光凌厉如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