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御书房内,崇祯目光深沉,手中握着来自北方边疆的最新战报。战报的内容令他眉头紧蹙:边防士兵物资短缺,部分军队因军费不足而被迫削减训练时间,士气低迷。
他放下战报,心中已有了决断:改革的触角必须延伸至军队,只有巩固军力,大明才能真正无惧外敌。
“来人,召叶知秋、张子岳入御书房议事。”崇祯沉声说道。
不久后,叶知秋和张子岳赶到御书房,两人对视一眼,似乎都察觉到这次召见的不寻常。
“陛下,微臣遵命。”张子岳行礼,声音洪亮。
崇祯点了点头,将边疆战报递给他们:“看看这些。这是北方边防的现状。军费不足,粮饷短缺,士气低落。你们觉得,这样的军队能守住大明的边疆吗?”
张子岳仔细看完战报,面色凝重:“陛下,确实如此。这几年军费不足已是老问题,地方藩镇又时常截留税收,导致中央调拨的物资远远不够。”
“所以,朕打算将税制改革的下一步,直接用于军队建设。”崇祯语气果断,“但朕需要听听你们的建议,如何执行才是稳妥之策。”
叶知秋沉思片刻,开口说道:“陛下,税制改革是朝廷的基石,但军队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若调整不当,可能引起地方的不满,甚至导致军队内部的对抗。”
“正因如此,朕才要精心部署。”崇祯冷笑,“地方的不满,朕早已习惯。但这次,朕不会再让他们有机会掣肘中央。”
三人围坐在地图前,展开了一场深入的讨论。
“第一步,必须整顿藩镇,彻底清查地方税收的流向。”崇祯目光如炬,“许多地方官与藩镇勾结,将应上缴中央的税银挪作他用,这种现象,朕绝不容忍。”
叶知秋点头:“陛下所言极是。微臣以为,可借督察司与玄卫之力,从地方税收核查入手,逐步剥离藩镇对税银的控制权。”
“此外,”崇祯继续道,“朕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军需司,直接对中央负责,避免地方截留。所有的军费拨款,由军需司掌控,不经地方藩镇之手。”
“军需司?”张子岳略显诧异,“陛下,此举虽可确保中央掌控军费,但也可能引起地方将领的不满。他们一旦觉得失去了自主权,恐怕会抵触。”
崇祯冷笑:“抵触?朕的军队,只需要听命于中央,听命于朕!任何地方势力试图染指军权,都必须付出代价。”
张子岳听后肃然起敬:“陛下英明,此策若能实施,必能彻底扭转边防困局。”
几日后,御前大殿内,一场与边防将领的会议正式召开。崇祯亲自坐镇,面前是一幅详细描绘边疆形势的地图,围绕他的是几名驻守北方边境的重要将领。他们个个风尘仆仆,显然是刚从战地赶来,身上带着硝烟的气息。
“诸位将军,”崇祯缓缓开口,语气低沉却掷地有声,“边疆的战报,朕已经看过了。你们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仍能守住边关,不失寸土,朕感到欣慰。”
老将赵元昌站出,身形高大,双手抱拳,声音如钟:“陛下过奖,边关将士不过尽忠职守,能保疆土安宁,实属职责所在。”
崇祯点头,目光从众人脸上缓缓扫过,语气一转:“但朕也知道,你们的困难。军中物资短缺,粮饷拖欠,士兵士气低迷。这不是将士们的问题,而是朝廷的问题,是朕的问题。”
一句话,让在场的将领们纷纷动容。一名年轻的偏将试探性地问道:“陛下明察,这些年边关的粮饷确实时有拖欠,末将等虽有怨言,但绝未敢生异心。”
“朕从未怀疑你们的忠诚。”崇祯摆摆手,声音铿锵有力,“正因为如此,朕要亲自解决这些问题,让你们再无后顾之忧。”
崇祯走到地图前,指着北方边疆的重镇:“从今日起,朝廷将设立独立的军需司,直接负责边疆军队的粮饷和物资调拨,不再经过地方藩镇之手。”
这句话一出,众将领愣住了。赵元昌皱起眉头,试探着问道:“陛下,若藩镇失去对军需的掌控,是否会激起地方势力的不满?”
“地方的不满,朕从不在意。”崇祯目光冷冽,声音中透着决绝,“朕只在意军队能否保家卫国,百姓能否安居乐业。藩镇私扣军费的事情,朕已不止一次听闻。此次改革,就是要断了他们的手脚。”
另一名将领犹豫片刻,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此举虽能保证军需到位,但地方势力一旦反扑,是否会影响边疆的稳定?”
崇祯看向那名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