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分,大夫会把自己的封地称为家,而大夫封地内的国人,一般来说都与这个大夫有同血祖先。
至于那些最初被俘虏来的人,在一个又一个外敌出现以后,也逐渐融入本国,地位在奴隶之上,不会再被随意屠杀,但始终是外人,也别想得到平等待遇,为了与国人区分,这些人被称为庶人。
在这个时期,中西方其实是高度类似的,国人在西方被称为公民,在一些小国,公民数量稀少,就可以直接投票决定国家事务。
这些地区的领导者其实不算是国王,更类似于部落时期的领袖,或者村庄大族里的族长。
而在一些大国,公民数量太多,就会产生元老院之类的东西,其本质也是管理方式落后,导致管理者权利并不比其他人多太多。
就好像一个士手底下有十个国人,那他肯定要和这十个国人搞好关系,否则十个人都不听他话,他就没有权利。
同理,一个大夫手底下有十个士,他就不能同时得罪大部分士,一个国君手底下有五个卿大夫,他就不能同时得罪五个卿大夫。
所谓的元老院,其实就相当于大夫的聚会,西方元老院限制君权,在大一统之前,华夏君主也不得不考虑全体大夫的意向。
如果不把国人与庶人区分开,就会发现古人非常矛盾,有时候对平民很好,有时候对平民异常残暴,解放奴隶的被骂为无德,虐待民众的却被交口称赞。
因为国人是拥有同血祖先的族人,而庶人只是外人,虽然都是平民,这两者却大不一样。
有些贵族对平民好,多半只是对国人好,对庶人好不好无人关心。
有些贵族对平民不好,则分为两种情况,获得赞誉的,说明他只是对庶人不好,符合当时的道德观;被称为残暴不仁,那肯定是对国人不好,至于对庶人好不好,不重要。
这样的说法当然还不足以让今人认可古人的道德观,但可以解释古人的道德观,那就是想要获得“百姓”的待遇,起码也得是国人,国人以外都不算人。
这个时代本来就是地广人稀,再排除掉奴隶和庶人,加上交通闭塞,交际圈固定,国人一生所接触的人就那么多,没有大的意外不会变更。
想象一下,你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都是同样一帮人,甚至以后埋进土里,他们还是你的邻居。
如果这些人对你的印象是小气、不讲信用、懒惰且不知感恩,那你的生活就会很惨。
现代人在本地关系网烂了,还可以换个地方生活,在古代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古人是以家族为单位生存,一个人脱离家族想要换个地方生存,如果没有什么独特的本事,就只能依附于别的家族,这个时候不仅要改掉坏毛病,还要伏低做小,否则只会被再次驱逐。
国人如此,对于更上层的士大夫也同样如此。
大夫有封地,他们的几乎不会迁移,比国人更加固定,也就更加重视自己的名声,士倒是经常迁移,但士在各国流动,想要找到个好去路,也同样离不开好名声。
所以在那个时候,对道德是非常重视的,虽然不可避免的会有好人和坏人,但大部分人都非常在意自己的名誉,经常会有些在现代人看来过分的道德洁癖。
源大夫从祝平炎的种种行为分析得出,祝平炎肯定是个君子,君子可欺之以方,所以他才用这种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