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延期都是可行的。”
朱棣一边听,一边默默的点了点头。
按照陈羽这样来,那么不仅解决了灾民问题,还顺带确保了受灾地区来年的赋税。
如果交不出来,朝廷减免或是延期还可以获得一个美名!
这才是仁政的正确实施办法。
可是灾民好解决,但是流民才是每一次大灾之后的难题。
毕竟家都没了!
陈羽喝了一口茶,缓了缓后,继续说道:
“至于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民,我认为这次的灾情还不到对他们采用粥中掺沙子、或者将粮食换成芙糠这种地步。”
“再说了,这样做除了让流民饿不死之外,会让他们养成不劳而获的惰性,将朝廷临时发布的救济粮当做铁饭碗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以工代赈’。”
朱棣本来认真听着陈羽的侃侃而谈,感觉分析的很有道理。
可在陈羽提出‘以工代赈’的解决办法之后,他直接懵逼了。
这还不如往救济粮中掺杂沙子呢?
朱棣轻声咳嗽一声,说道:
“陈兄,以工代赈恐怕不妥吧?”
‘以工代赈’即以务工代替赈灾,指朝廷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流民参与工程建设获得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很早就出现在了春秋时期。
管仲提出:
如遇大旱大涝灾年,百姓流离失所无法务农,生计没有着落,则朝廷可以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楼台,雇佣流民以做工为生。
到了北宋时期,以工代赈频频出现在历史记录当中。
当时朝堂上争论赈灾问题时,以工代赈也考虑过,但最终否决了。
因为以工代赈需要大兴土木或者水利工程,耗资巨大,如今大明同时进行的事情实在太多,一时间抽调不出大量银两。
直接对流民发放救济粮,朝中官员也考虑到了数月时间,有些流民习惯了不劳而获,大灾过后,并不会返回家乡,而是会在半道上落草为寇做起打家劫舍的勾当。
朱棣也知道以工代赈好,但没办法,只因两个字:
没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