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羽看着老朱这一副犹犹豫豫的样子,顿时知道了对方担心的是什么事情,笑着说道:
“老朱你放心,我拿你可是当兄弟,又怎么可能坑你去为朝廷白白大兴土木,再说了以你的家底也完不成啊!”
历朝历代主要财政来源来自田赋,支撑古代经济命脉的就是以男耕女织为单位的自然经济。
这种小农经济抗打击能力差。
一旦碰上自然灾害,就需要政府救济。
所以千百年来以来,以工代赈早就不是什么稀奇物件。
如此做的前提就是国库充盈。
对于永乐帝这样将钱都用在刀把上的皇帝,怎么可能容忍大兴宫殿来用于享乐。
至于如今正在进行的土木……
灾民加入进去,那原来的工匠吃什么?
他们也有一家老小需要养活。
总不能拆了东墙补西墙吧。
朱棣试探性的问道:“不大兴土木也可以实施以工代赈?”
陈羽指了指内屋大院,说道:
“老朱,你还记得我上次跟你说过制作精盐的化学用品?”
朱棣点了点头道:
“记得,有了那个东西,才能够提炼精盐。”
陈羽笑着说道:
“对喽,这段时间我闲着无聊,又制作出来几大缸化学用品,再说了制作这玩意也用不了多少时间。”
朱棣眯着眼睛,他突然感觉脑子灵光一闪,好像抓到了什么东西。
陈羽继续说道:
“其实以工代赈的范围很广,按照我们之前的实用主义来说,目前朝廷没有实施以工代赈的原因,无非就是大兴土木耗费巨大,得不偿失。那如果接下来朝廷施行以工代赈不仅不会赔钱,还会赚钱,能不能动员起来?”
“就比如让这些流民从事到提炼精盐的生产中去。原料开采、运输环节、提炼、包装、储存等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人,完全能够容得下如此多的流民,还可以趁此机会将贩卖精盐的生意扩大。”
“精盐是奢侈品,成本低,利润更是足足有十倍左右,事成之后不仅不会亏钱,还会大赚特赚。”
“哪怕大灾之后,有的流民愿意返回家乡,这个时候提炼精盐的生产线已经铺开,再重新找一个人顶替进去即可。”
“这样一来,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听到陈羽这一番话,朱棣眼睛一亮,用扩大精盐生产线的以工代赈完全可行!
以贩卖精盐利润,完全能承接住流民的开销。
并且最后依旧能赚个盆满钵满。
再说了,李景隆如今在南京城中试点贩卖精盐已经取得了圆满成功。
按照陈羽的想法,卖之前先试吃。
效果那是出奇的好。
如今光是还没有完成的订单就有一大批。
这样的话,也不用担心京师的治安问题。
毕竟,精盐以工代赈的地点又不在京师。
甚至可以先从受灾河南附近的省,开始铺开提炼精盐的生意。
……
朱瞻基虽然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对钱没有什么波动。
可是听见了老师口中精盐的暴利之后,心中还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发现自己的老师不仅精通政治,对于经商方面也是如此的牛逼。
只发明了一个精盐,就能如此获利。
以后再发明一点其他的东西,那自己称帝是不是就不用像皇爷爷一样,成天操心国库空虚,被自己父皇追着喊:没钱!
无论是从流民问题彻底解决,还是因为陈羽的赚钱能力,如今的朱瞻基对陈羽是彻底服了。
只见他对着陈羽双手交叠于身前,身姿笔直地缓缓下蹲,双膝落在地上,发出轻微的闷响。
“来的时候爷爷说要为我找一个老师,可见了面之后我发现您这般年轻,心中有些怀疑。”
“现在我才知道,之前的怀疑是有多么的愚蠢,怎么能如此肤浅的只看表面,老师您的才学哪怕是传说中白发苍苍的七八十岁隐士都不及。”
“我能够在您手下做弟子,简直就是我的幸运,希望老师不要嫌弃弟子愚笨,弟子以后一定会给老师送终~!”
紧接着,
朱瞻基恭恭敬敬的行了一个拜师礼。
陈羽被朱瞻基突如其来的这一套动作,搞的有些疑惑。
大明拜师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