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临行之际,缓缓转过身来,目光落在张好古身上,嘴角微扬,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张爱卿,待你那瓜果熟透之时,朕携全家老小一同前来品尝。此外,在宫中也需为朕建造一座暖房,如此一来,朕在其中批阅奏章时亦能倍感敞亮。若是腹中饥饿,还可随手摘下一根黄瓜解解馋,朕倒要好好品味一下这价值五两银子一根的黄瓜究竟是何滋味。哈哈哈哈”说罢,皇上龙颜大悦,迈着轻快的步伐离去,身后一众侍从紧紧跟随。
望着皇上远去的背影,张好古心中暗自叫苦不迭。他深知此次皇上交代下来的事情,必将让自己耗费大量的银两。然而,面对皇家的旨意,他根本没有拒绝的余地,不仅无法节省这笔开销,反而必须竭尽全力将其办得尽善尽美。毕竟,这可是关乎皇家颜面的工程,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想到这里,张好古不禁长叹一声,开始着手筹备相关事宜。
首先,一行人来到了玻璃厂。由于这批玻璃乃是供皇室使用之物,而目前的技术条件限制下,无法制造出高强度的钢化玻璃,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选用普通玻璃。这些普通玻璃将全部采用浮平法进行制造,每一块的尺寸不需要过大,以一尺见方为宜。为确保质量上乘,需要大量制作,并从中精心挑选透明度良好的玻璃予以使用。
随后,主角亲自前往宫内商议施工方案。宫内负责接待的是大太监曹化淳,具体的操作事宜则交由内宫监掌印太监郭时明负责处理。当张好古提及工匠问题,表示让宫外的工匠进入宫内施工不太方便时,这两位大太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们认为,那些普通工匠又怎能与宫廷内部训练有素的宦官们相提并论呢?于是便告知张好古,只需他本人进宫即可,其余的工作完全可以放心地交给大内的宦官们来完成。
由于时令已至隆冬时节,天寒地冻之下,砌墙之事已然难以施行,无奈之余,只得选用木材替代砖石。那些小宦官们纷纷驱赶着马车和牛车,不辞辛劳地将所需木料源源不断地运了回来。让张好古倍感讶异的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宦官竟然深谙防腐之术。要知道,暖房中湿气颇重,木材极易腐朽,然而他们竟懂得运用表面碳化这种独特的方式来有效防止木材腐烂,如此巧思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在张好古所绘制的图纸之上,他开创性地提出了双层结构的构想。此想法一经提出,便引发了众人热烈的讨论与反复的论证。最终确定下来的建筑形式乃是中间高耸而两侧稍低,呈现出一种中轴对称之美,整体风格简洁而不失大气。
待到实际动工之时,眼前的景象更是让张好古瞠目结舌、大开眼界。原来这内廷之中可谓是卧虎藏龙,每一项具体的工艺环节,皆有与之对应的专门负责的小宦官。而且,他们各自掌握的技艺堪称精妙绝伦。张好古对大明的工匠本就颇为熟悉,毕竟他曾在工部任职,深知工部的那些工匠个个手艺精巧非凡。然而,即便情况已然如此之好,但这深藏于内廷之中的匠人们所展现出来的那令人惊叹不已的精湛技艺,仍然远远地超过了工部那些同样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们。无论是去精心打造哪一个微小的部件,这些内廷匠人都始终秉持着一种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不断追求更高品质的严谨态度。不仅如此,他们更是将美观视作重中之重,对于每一块裸露在外的木头,都会毫不犹豫地下功夫去雕琢,使其呈现出一幅幅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精美图案来。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参与此项工程的工匠人数众多,但整个项目的进度却丝毫没有因此而变得缓慢,反而是出人意料地迅速推进。整个施工现场秩序井然,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紧密无间,所有的工作都在有条不紊且高效快捷地进行着。这种井井有条的运作方式和极高效率的施工速度,无疑充分展示出了其背后超乎寻常水平的强大组织协调能力。
在一个风和日丽、悠闲惬意的午后,张好古与郭时明相聚于庭院之中,二人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悠然自得地畅谈起来。话题不知不觉间转到了那令人瞩目的四轮马车上,郭时明毫不吝啬对张好古的赞美之词:“张兄啊,您所设计的这辆马车当真是精妙绝伦!且不提那弹簧减震装置以及坚固耐用的铁制车轴,光是那胶皮轱辘便已让人啧啧称奇。而最为关键的当属前轮带转向的独特工艺,凭借此巧思,原本笨拙沉重的马车竟能够轻盈灵活地转向,仅凭这一点,就已然超越了过往所有的同类马车啊!”
听闻此言,张好古心中灵光一闪,他兴奋地说道:“郭兄所言极是!既然宫中有着如此众多技艺精湛的宦官,我们何不请他们为皇上精心打造一辆专属马车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