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不悲不喜,让人难以捉摸其内心想法。
江帝登上皇位,缓缓落座,目光在众人身上一一扫过,而后举起手中酒杯,声音沉稳有力:“今日设宴,旨在庆祝江梁两国睦邻友好,于日前达成休兵养息协议,还恩于天下百姓。值此良辰,大家共饮此杯!” 言罢,仰头一饮而尽。
众人赶忙起身,纷纷举杯,随着皇帝的动作一饮而尽。酒水入喉,辛辣中带着丝丝暖意,仿佛也在为这表面和谐的氛围增添一份热度。首杯过后,皇帝放下酒杯,脸上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意,说道:“今夜只谈风月,不论政事,诸位务必尽兴而归。” 众人纷纷应和,气氛也随之轻松了些许。
然而,这轻松的氛围并未持续太久。江国的工部大臣和侍郎们仿佛得了某种暗示,开始频频向梁国使团众人敬酒。他们笑容满面,言辞恳切,一杯接一杯,仿佛要将所有的热情都融入这酒中。鸿胪寺主事方舟本就酒量有限,几轮下来,渐渐不胜酒力,面色酡红,眼神也有些迷离。
就在这时,江国礼部尚书见时机已然成熟,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朝服,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上前,恭敬地启奏皇上:“陛下,日前在江国广场上举办的两国文化联谊活动,北梁使团确实展现出了非凡的文采,其诗作独树一帜,令我江国众人赞叹不已。只是,众人在取回作品细细研读之后,发现了些许问题。”
皇帝听闻,脸上假意浮现出不悦之色,微微皱眉道:“此等小问题,也好意思在这夜宴之中提及?还不退下,日后再报不迟!” 说罢,摆了摆手,似乎对这种打断夜宴氛围的行为颇为不满。
可一旁的谏议大夫却性格耿直,见此情形,毫不犹豫地直言进谏:“陛下,饭可少吃一餐,但理不辨不明,此事若不弄清楚,恐让天下人都蒙在鼓里,有损我江国公正之名啊!” 谏议大夫言辞激昂,丝毫没有退缩之意。
皇帝见谏议大夫如此直接地怼自己,一时之间有些下不来台。但在这满朝文武和梁国使团面前,又不好意思强行回避此事。无奈之下,只得叫住正要退下的礼部尚书,略显无奈地说道:“且说来听听,究竟是何事。”
礼部尚书见状,心中一喜,赶忙从怀中取出张平所写的两首诗词,双手呈给一旁的侍从,由侍从转呈至皇帝面前。他恭敬地说道:“陛下,正是这两首古诗存在问题。”
梁国使团众人见对方竟然说自家副使写的诗有问题,皆是面露惊讶之色。使团中的很多人都直接参与了梁国夜宴,亲眼目睹张平当场作诗的全过程,深知那绝对是他的即兴之作,绝无造假可能。
张平本人此刻倒是显得颇为镇定,他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思忖江国此举的意图。他明白,这背后恐怕不仅仅是诗词的问题,更可能隐藏着江国对梁国的某种试探或更深层次的政治目的。
皇帝拿起诗词,佯装仔细查看,随后微微皱眉道:“这两首诗,乍一看文采斐然,意境深远,不知爱卿所言问题在何处?”
礼部尚书向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此诗中所用典故,虽看似巧妙,却与我江国所传承之经典略有出入。且其中某些用词,在我江国的文化语境中,有着别样的含义,如此使用,恐有误导之嫌。” 他说得头头是道,仿佛真的是在为文化传承和严谨性而担忧。
梁国使团中的一位翰林学士忍不住起身反驳道:“尚书大人此言差矣。诗词之道,本就讲究百花齐放,不同地域文化对典故的解读和用词习惯自然有所差异。我梁国文化源远流长,诗词创作向来不拘泥于一方之见。张副使所作之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实乃佳作,怎能因与贵国些许文化差异,便被指摘有问题?”
礼部尚书却不慌不忙,微微一笑道:“学士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在这天下文化共通之处,典故与用词应有一定之规。此次文化联谊,本就是为了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消除误解。若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恐不利于文化的良性发展,也辜负了陛下举办此次活动的美意啊。”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一时间,太和宫内气氛变得剑拔弩张起来。江国的大臣们大多站在礼部尚书一边,纷纷附和;而梁国使团众人则坚定地维护张平的作品,据理力争。
皇帝坐在皇位上,看着这一幕,心中暗自思量。他举办此次夜宴,本就有着多重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展示江国的大国风范,与梁国维持表面的友好;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机会试探梁国的态度和底线。如今这场关于诗词的争论,恰好成为了他观察梁国使团反应的绝佳契机。
张平看着这紧张的局势,心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