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乌凤呈的那位鬼修老师尚且存活于世,见到如今的乌凤呈,只怕大笑三声原地度化。
就在她将视线落在安国、定国身上时,安国境内近期发生了一件天翻地覆的事情。
安国嘉禧帝发动政变。
这话听着有些诡异和可笑。
但事实如此。
嘉禧帝的母亲是上一任安国女帝,大皇子年纪轻轻便病逝,他病逝没多久,嘉禧帝的母亲,安国先帝伤心不已,紧跟着也病逝了。
可问题是,嘉禧帝的母亲和兄长急病之前非常的健康,且安国皇族是百毒不侵的体质。
安国隐秘之处一直有传闻,先皇和大皇子病逝之事有蹊跷,但这样的传闻并没有落到民间。
毕竟,大权在握的摄政王及宰相等人如今在安国一手遮天,就算先帝的病逝真有蹊跷也来不及了。
先帝病逝过于突然,嘉禧帝和她的胞妹在大皇子病逝之后没有接受过几天的帝王教育,她便撒手人寰。在那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嘉禧帝的胞妹得到了先帝的赞誉,据说,先帝曾于病榻前说,“安国有你,皇室当无忧矣。”
可先帝病后,遗诏上写的却是嘉禧帝的名字,即位的是嘉禧帝,而不是被先帝夸赞的另一位。不仅如此,因嘉禧帝年幼,遗诏设摄政王位,帮助嘉禧帝统管朝廷。
宰相宣读遗诏的时候,朝中其实有质疑的声音,但很快,质疑的声音便销声匿迹了。
嘉禧帝匆匆上位,大权旁落入摄政王之手。
朝中质疑的声音即是摄政王身份问题,摄政王并非皇室中人,而是嘉禧帝亲生父亲的同胞大哥。
嘉禧帝继位后,她的胞妹被迫离开永昌城,与嘉禧帝分开培养。
嘉禧帝年幼,摄政王和宰相等人担负培养未来帝王的重任,却并未落实培养之责。
既不允许她参政议政,也不培养处理政务的能力,而是任由她在后宫寻欢作乐,甚至有意促成此事。
等到嘉禧帝成年之后,摄政王又以教授政务的名义继续将权力死死的捏在自己手中。
目前来看,安国似乎和平安康,但实际上风波隐于暗处。
早期的时候,摄政王与宰相等人乃是夺权的同盟,可近年来摄政王欲将宰相等人踢出政治中心,宰相等人自然有所动作。
朝廷之上,局势紧张。
可几方还保持着面上的和谐,毕竟几人深知自己的权力如何得来,不敢真的和彼此翻脸。
几个人背后的家族即便再如何明争暗斗,可面对其他家族的时候又格外的团结。
目前,以摄政王和宰相为首的大贵族、大世家已经将朝廷上所有的重要职位占据一空,一个漏也没有留给其他世家贵族。
他们垄断了安国的官场,捏住了小贵族和寒门向上攀爬的通道。
这些小贵族小世家,如若想要继续往上攀爬除了依附他们,再无他路。
有野心和欲望的小贵族们自然不满,他们另求他路也在所难免。
嘉禧帝虽然被迫与同胞姊妹分开,但两人的联络并未中断,宫中到处都是摄政王的眼睛,她胞妹那里虽然也有,但也比嘉禧帝强上许多。
被排挤的贵族们在暗中投靠嘉禧帝和她的胞妹,为她们,为自己凝聚颠覆大世家贵族的力量。
嘉禧帝看似玩世不恭,贪图享乐,实则精于谋算,善于隐藏。
明面上,嘉禧帝不通政务,然而,即便摄政王有意避讳,但耳濡目染外加天资聪颖,嘉禧帝也能准确的把握朝中局势。
当年先帝于病榻之上就发现了嘉禧帝天资不凡,那句对胞妹的赞誉不过是一家三口破局前的隐忍和计谋。
再者,皇宫到底是皇族的地盘,就算现在这里到处都是摄政王的眼睛,但嘉禧帝也有几个忠仆。
她利用这几个忠仆网罗人心,避人耳目,这些年,嘉禧帝不仅策反了被送过来当生育工具的家族弃子,还笼络了几个出乎意料的人。
这夜。
永昌城全城戒严,皇宫内外厮杀无数,安国内几个只手遮天的大世家更是战鼓声声,惊雷阵阵,惨叫声不绝于耳。
长乐宫内,重兵把守。
宰相三公子一身狼狈也不减风华,他看也不看跪倒在一旁的宰相,仰头痴痴的看着王座之上的嘉禧帝。
“陛下,答应您的事情,微臣已经做到了。”
宰相不惧抵在脖子上的刀剑,猛地转头瞪大眼睛看着自己之前引以为豪的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