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阎锡山看来,山西最主要的危险还是来源于北方,只有北方的日军具备对山西纵深进行大规模攻击的能力。
在东面娘子关,没有良好的道路可以通行,所以重火力很难通过,且随行的弹药补给也并不会太多,这也是为什么从娘子关过来的日军四十一师团和一一四师团战斗力相对不强的原因。
在晋城方向的关口也是一样的道理,日军难以大规模的打进来,只有轻步兵的日军,虽然单兵平均战力还要强过大多数的中国军队,但是相差毕竟没有那么悬殊。
从南面还有一个地方可以进入山西,那就是运城,但是运城南的河南之地现在还在国军手里,因为黄河泛滥的原因,黄河决口后,日军以后还没有再向河南进攻过。
所以只要守好了忻口关口不被突破,山西就基本上平安的。
阎锡山就将他认为实力最强的第六集团军部署在忻口周围,并让43军负责忻口主阵地和以东至山西边境的广大防线,就是相信43军和李志坚。
非战时只要驻防一个军即可,那么就必须放一个更可靠的人。43军现在的人员众多,可以分出兵力来兼顾忻口东的日常戒备。
但是李志坚认为阎锡山的安排并不是非常合适。
阎锡山的出发点都是纯军事角度,对于其他因素考虑并不充足。形势发生变化后,战略也必须跟着变化。
日军经过这一战之后,短期内根本再没有能力进攻山西。
事实已经证明,山西的地形能顶几万兵,只要晋绥军坚决的正面抵抗,灵活的在后方袭扰,那么小于十万的兵力,根本无法在短期内突破忻口防线,最后还是白忙活一场。
而忻口一动,娘子关一线必须也进行牵制,这样就形成至少十几万人的大型会战,所以日军轻易不会发起,即使提起,也要经过长时间的筹划准备,这一切都瞒不住。
尤其山西北线的主要立足点在忻口,而日军的出发点在大同,这中间也有几百公里的纵深,在忻口已经有了完整的国防工事和常驻军的情况下,日军根本不具有发起突然袭击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这就给守军预留了比较充足的预警和部署时间。所以没有必要现在就让他的43军死耗在忻口阵地上。
在暂时没有紧迫的安全问题时,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发展工农生产。
战争,最终拼的还是物资投入和消耗,没有持续充足的物资供应,不说钢军铁军很难成型,即使成型也不能持久。
而要创造物资,归根结底拼的还是人。
在战争时代,人口就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一是来创造物资财富,二是可以提供兵源。
最近几年晋绥军扩军,以及大战以后补充新兵,已经将很多青年从土地和工厂中剥离出来,山西本身人口较少,只有一千万左右,现在各地的人力已经有些紧张。
山西当下除了大同外,其他地区都还在晋绥军手中,晋中、晋城的土地较为肥沃,自古就是粮食主产区,但是现在的人力都有些不足。更不说山西现在还有很多山地没有开垦出来,绥远的人口更少,开发程度更低。
现在战争时期,不同于和平之时,各种物资的消耗量直线增加,逐年增加的负担,就需要开辟更多的财源和物源,以现在山西的人口水平根本无法支撑。
而山西周围的河南、河北之地的人口众多,河南由于水患,很多人无地可种,河北由于日军被日军占领,日本人以战养战,对当地的中国民众搜刮的非常厉害。
这些地方的人口都非常容易动员迁移来山西。
山西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打出去,尤其是向河南,河北方向,来将这里的人口引到山西,乃至绥远去。
李志坚想去娘子关或者晋城,这样方便实施这个战略,并且最好是到娘子关一线。他自信没有人比他更合适去做这个事情。
有娘子关天险的支撑,晋绥军进可攻退可受守。从这里向东可以进入河北争夺华北平原这个粮仓,至少要争取冀中平原,和日军抢夺战争资源。待日军大军出击后,就可退回娘子关处,依托天险进行防守。
在整编会后,李志坚就找到阎锡山,将自己的想法和他说了。
抗战爆发后,在日本人的威胁之下,阎锡山对能守好自己的家就觉得已经非常吃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日军为了占领山西发动了三次大型会战,每一次能守住就已经耗干了阎锡山的心血,所以在制定政策时,出发点都是怎么保住一亩三分地,就没有以李志坚那样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