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就可以世袭他的伯爵之位。
有的世券后的刘氏更加焦虑于赵辉的子嗣问题,整整神神道道的,邀请一些大师、道长之类的来家里写写画画、念经醮斋之类的,搞得家里烟雾缭绕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驸马府成了城隍庙呢。
朱棣除了奖励赵辉世券以外,对于匠户改革也大开绿灯——京师刚刚营建完工,大量的工匠还在京师待着,正好让赵辉给管起来。
经过赵辉的多方了解,赵辉发现自己真是低估了大明朝的生产力。
在这个时代,永乐年间,仅山西一地,官营铁厂的生铁年产量就有八十万斤,江西、湖广二省加起来有五百万斤,全国一年有九百万斤的产量。
而这仅仅只是官营的产量。
民间产量,一年也在六百万斤以上。
这个产量对比现如今的钢铁产量动辄十亿吨来说,那自然不值一提,但是那可是在十五世纪。
这个产量超过了以往所有的朝代,且是任何一个朝代的好几倍。对比同时期的外国,不好意思,没有数据,他们的产量不值一提以至于没有记载,比如英国,到1740年以后生铁产量才达到两万吨。
赵辉顿时对自己的匠户改革充满了信心,他是学过一点点经济学皮毛的。只有市场竞争,才能够推动科技的进步。
传统的官营铁厂之所以干不过民营铁厂,那其实跟上世纪国有企业的困境是一样一样的。
赵辉于是在京师正式建立国立京师大铁厂,首批招募工匠一千人。
京师大铁厂除了要为甲胄、火器生产提供铁料以外,更大的目的却是要为解开匠户的人身束缚树立一个标杆。
大明有三十万的匠户,哪怕将其中一半人解放出来,成为自由的手工工场产业工人。
那将意味着什么?
那是工业化的基础!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前提!
啊,工业化的大明!我来也!赵辉兴奋地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