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王高行周,丢了马匹兵刃,正在着急,赵匡胤出现在眼前。
前文书讲过,疆场之上,赵匡胤不是高行周的对手,落荒逃走。跑着跑着,回头一看,高行周并没有追赶自己。赵匡胤拨马回到疆场之上,看见高行周正在追杀郭威。赵匡胤怕郭威有个三长两短,尾随其后。跟到小院附近,见高行周拴马听琴,赵匡胤心中高兴,乘高行周不备,偷走了马匹兵刃。等高行周出了小院,赵匡胤上前拦住去路。
高行周激凌凌打个冷战:我是老糊涂了!在沙场上怎么能丢下战马、兵刃去听抚琴呢?这回好,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怎么办?束手被擒?绝对不能!豁出老命也得和他以死相拼!想到此,“仓啷”一声拔出宝剑,闯到赵匡胤的马前:“小孺子!吃老夫一剑!”
赵匡胤用棍把剑推出去:“慢!高王爷,我有句话说。你没有马匹,如同失去两腿;没有兵刃,如同失去双手。手足皆无,你还能战吗?高王爷,要冲你死保刘承佑,跟我们为仇做对,可杀不可留。要说你的为人,提起来都挺赞成;尤其这身武艺,盖世无双。真要死了,你这一世英名付于流水,太可惜了!不伤你,还横拦竖挡不让我们进兵,自以为打遍天下无敌手。盘古至今,常胜将军能有几人?霸王虽勇,乌江自刎;李存孝多猛?落个五车争身。现在你丢枪丢马,身穿甲胄,又无援兵,身处绝地。但是我赵匡胤不能乘人之危暗下毒手,尤其我父和你同殿称臣,看在老一辈上,不能自残骨肉。今天放你回营,回去想一想应该怎么办为对。但愿你翻然猛醒,弃暗投明,如果执迷不悟,疆场再战,我可不客气了。”说完,用手一指半山坡:“看,你的马匹兵刃在那,你走吧!”就这几句话,羞得高行周无地自容,又悔又恨,一言未发,扭头奔山坡,飞身上马,回归大营。
赵匡胤是爱惜高王爷,不忍加害,哪知道他放走高行周的情景被郭威看了个满眼。郭威在哪儿呢?就在刚才操琴的那位先生家。那位先生姓赵名普字则平,幽州蓟县人氏。赵普是一位隐士,有经天纬地之才,定国安邦之志。生不逢时,处在乱世,看不惯刘承佑这套,退归林下,乐守田园。今天,郭威被高行周追到这靠山庄,躲进他的院子。一问是讨伐刘承佑的,赵普很器重,就把他藏到里间屋,故意抚琴,劝说高行周回心转意,别为刘承佑卖命。
赵普劝说高行周,郭威在里间屋全听清了。高行周出屋,他悄悄出来,暗中观察。高行周到半山下和赵匡胤见面,说的什么话和赵匡胤放走高行周,他都看得很清楚。郭威心里很不痛快,为什么不把高鹞子抓住,反而放虎归山?郭威在心里和赵匡胤有隔了。他又没当场指明,已经走了问也没用。郭威压住心头之火,走出来见了赵匡胤,进到屋里谢过赵普救命之恩,又劝他出山,共图大业。郭威邀他到营中当谋士,赵普再三推辞,郭威百般相让,最后,赵普答应把家里安排好再去军营。
郭威和赵匡胤告别赵普,取道回城。到了城外一看,两下已经收兵了。两人进城一问,才知道两下伤亡很重。休兵两日,第三天,郭威、赵匡胤商议准备出城迎敌,军卒来报,高行周人马不知去向,全走了。郭威不信,亲自去观看,高行周的连营,只剩下几座空帐篷,悬羊擂鼓,饿马摇铃,没人了。派人四下打听,才知道昨夜二更,高行周的人偃旗息鼓灭灯火,悄悄地撤了。为什么撤兵呢?谁也摸不清怎么回事。
郭威见高行周拔营而去,心中大喜,命赵匡胤起兵,直奔京城。大军浩浩荡荡往前进发,也该着天助郭威成功,到了黄河,一夜北风,黄河封冻,军队顺利地过河,离京城只有几十里地了。
赵匡胤选好地势安营扎寨,平高垫矮,拉鹿角支账篷,内按五行,外按八卦,分为左翼、右翼、前营、后营、中营,条条有径,出入有门,一切全都就绪。早有探马蓝旗飞报城内,刘承佑害怕了,赶紧传旨叫城门紧闭,吊桥扯起,放下千斤闸板;城上滚木礌石、灰瓶炮子、弩弓药箭,严加防守。
城郊的百姓一看要打仗,吓坏了,纷纷来到城下要进城,城里不让进,怕郭威的人马就势攻城。里不出,外不进,百姓们四处逃难。郭威和赵匡胤一商量,刘承佑不管百姓死活,我们叫军队让开一条道路,放百姓们过去,号令全军不准加害他们。又为百姓扎下帐篷,供吃供喝,单等战事平稳,送百姓回京安居乐业。
郭威扎好大营,叫战将去城下喊话:“昏君刘承佑听真:赶紧脱袍让位,献出城池,迎接仁义之师,免去你的死罪。如其不然,杀进城去,你将死无葬身之地!”
刘承佑闻报,叫军兵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