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梦想着你列举过的事物??
但是,像超级市场这样的商品世界是无以慰藉一颗诗性的灵魂的。诗人把曾为现代工业文明和美国新大陆之梦讴歌过的美国诗歌之父惠特曼也拉进来,无非是为了表现一种反讽,一种幻灭。超现实主义式的意象和呓语,难以掩饰—种内在的辛酸:“我们上哪儿去,惠特曼?还有一个小时就要关门,你在胡子今夜指向何方?”
显然,诗人意在借超级市场抒发一种现代物质文明时代无以归宿之感。但是,金斯伯格的这首诗同样也揭示了这一点:超级市场是一个梦游之地。那种巨大、安静、迷宫式的物质世界具有某种让人精神恍惚的“致幻”性质。可以说它不仅是个购物之地,还具有一种巨大的梦幻功能。
而这正是我的兴趣所在。实际上,在我看来超级市场乃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神话。在我居住的北京城南西罗园地区,去年新开设了一家亚细亚超市,那里面的商品陈设不仅让人大开眼界,而且每天上午9点半举行的盛大升旗仪式也颇为诱人。超级市场的出现,标志着某种重要时代的过渡。一、二年前,当我刚从国外归来,看到在北京城里新出现的“希福连锁店”,开始我还以为“希福”是什么洋文的化名,后来才恍然大悟:“嗨,这不是原来的西城区副食品公司么!”而这种改换也许标志的是一种进入“现代”的入族式。
因此,中国人对于超市,可能抱着与金斯伯格不大一样的态度。在北京,人们到合资性质的超市购物,似乎并不惧怕一个“后殖民”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以为“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经济基础,各司其职,但没意识到超级市场也在对他们讲话——比任何“贯彻”或宣传更有效:商品本身成为自己的语言。
因此我说现代超市是一个“神话”,它有一种意识形态的话语功能。它在对人们讲话。它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它作用于人们的意识与潜意识。而超级市场以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向人们敞开它自身:它邀请你进人它的迷幻空间,它让你在它的一排排货架之间尽情梦游;它满足你的触摸商品、挑拣商品、并在想象中占有它们的欲望(为的是反过来占有你);它刺激你的虚荣心;它会尽量满足你“潇洒走一回”的神往,而无论你过把瘾就死或是不死,“何等的桃子!何等的半影!全家在夜里采买!满走廊全是丈夫!妻子全在鳄梨中!小孩都在番茄里!——而你,加亚西·洛尔迦(另一个已故西班牙著名诗人),你在西瓜边上干什么?”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No。2 完美主义者(7)
我又想起了金斯伯格,看来诗人们应该感谢现代超市,因为它给他们提供的免费的“想象的盛宴”!文学批评家和当代学者们也开始受到它的邀请:美国学者玛格丽特·莫斯就曾写过一篇有名的《日常迷乱的本体论:高速公路、购物中心和电视》,称购物中心构筑了一种“非空间”即脱离现实环境的空间,由此造成了主体的迷失。纵然莫斯的观点我们不一定接受,因为在巨大、安静、无人监管的超市同样可以达到一种“自我的沉浸”,但是莫斯的文章仍显示了一种有意义的关注:在当代,“文化”不仅在艺术和知识过程中得以表述,它更体现在人们日常的物质消费中。如果对诸如超级市场这类的现代神话进行一种深入的话语分析,也许会从中发现比我们预料的要深刻得多、也复杂得多的东西。的确,迄今为止,现代物质文明的运作方式以及它对人们的掌握,对众多的中国批评家来说仍是一个谜。
()
缺乏仪式感的日子
∷∷ 布丁
10月份是北京天气特别好的日子,因此,好多人都在10月结婚。我常在大街上闲逛,因此,常能看见迎亲的车队。最多的时候一天遇见10次婚事。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对新人的背影,他们挽着走上一层层台阶,台阶上并非教堂或纪念碑,而是一个烤鸭店。当然,好多婚事都是在饭馆里举行,这不好笑,可我当时先看到那对新人的背景,颇觉得幸福与庄严,再看到烤鸭店的招牌,就觉得好笑。
我老觉得生活中应该有一些假模假式的时候,比如外国人吃饭前的祷告、礼拜,比如结婚,这些都具有仪式感,但天天祷告,周周礼拜,又太麻烦,结婚又只能一次。于是,我就寻求另外一些颇具仪式感的生活细节。为什么这样,我不知道。
我发现,仪式感的东西太少了,能够让忙碌的生活中有一份从容的仪式太少,能够使平庸的生活提升到某种高度的仪式太少。